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勤劳致富。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在泾县榔桥镇,不少已脱贫的贫困户在政策的帮扶下,靠着自己的力量将日子越红火。更有让人欣慰的是,不少自立自强的贫困户怀着知恩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力量,关怀着这个社会。
自立自强,我有一双奋斗的手
“人最怕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50岁的石志华是榔桥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照顾患病妻子,无法外出务工,生活的重担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2014年是国家开放扶贫政策的一年,榔桥村“两委”干部在了解他家的情况后,把他家纳入了建档立卡户,“一对一”帮扶的干部经常到他家关心他们的近况。
据榔桥村扶贫专干徐成告诉我们,石志华认真学习养羊技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羊群达到110头,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每年都能享受一笔不错的特色种养业补贴。“多亏了党、多亏了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给了我生活的希望。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更加不能坐享其成,躺在家里,我要靠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据了解,今年他又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希望凭自己的一技之长过上越过越好的日子。
乐观向上,贫困户中的“向日葵”老人
河西村贫困户郑家接老人的家里,堆满了竹藤条和半成品的竹篮。看到我们走近,老人笑意盈盈地望着我们。“他就是郑家接,年纪大了也没有子女,还患有听力、言语残疾,但每次见到他就是乐呵呵的,因为会一点手艺,就自己在家里做竹篮卖。”河西村扶贫专干江莉向我们介绍道。
71岁的郑家接用刀削着竹条,除了裤子上因为做工沾染了些竹屑,老人家把自己收拾得很是整洁干净。“那他不会说话,这些竹篮要怎么销售出去呢?”江莉为我们答疑道“因为年纪大又不会说话,确实销售难,所以我们村的志愿者们就帮忙在微信上销售。我们在朋友圈发布后,有很多本村的村民帮忙转发,目前已销售二三十个竹篮,每天都有人在预订。还有热心网友帮忙发布到抖音上面,外地也有网友想要预订,可惜竹篮不好邮寄,暂时未接外地预订单。”
其实郑家接享受的国家政策补助已够基本生活保障,但他始终不等不靠,坚持自立自强。年纪大手脚慢就慢慢来,一天打1到2个,总好过什么都指望着国家来帮扶。郑家接的脸上,始终挂着笑颜,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知恩感恩,我与国家共克时艰
在榔桥镇白华村新冠疫情防控的战场上,有一个特殊的志愿者,他是村里贫困群众陈建明。在疫情防控期间,他戴上红袖章、值守路卡、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曾经的“被关怀者”成为了“关怀者”。
“我是村里的贫困户,是扶贫的受益者,现在我脱贫了,不能忘记了党和政府的恩情,疫情防控,我也想出份力。”陈建明真诚地对村干部说。虽然肢体残疾腿脚不便,但他依然勤劳肯干,和妻子两人年潦草加工4万余斤、承包种植水稻30余亩、在其他农闲时间还在木梳厂做工,通过帮扶于2016年顺利实现脱贫。
在疫情防控路卡征集志愿者时,他便第一时间报了名,“虽然我不是党员,但只要有需要我就来站岗,我要守护我们村一方平安。”村干部介绍说,白华村村干部和村民自发捐款捐物时,陈建明等贫困户还第一时间联系村里表示要捐款,考虑到他们刚脱贫,家里都有困难,村里没有接收,但他主动请战主动献爱心的行为,大家都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吴珺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