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印象很深。瘦弱的身体,以及满头明显的白发,还有他那与身形不相符的坚定眼神。
“您好,吴队长!”车子驶进村部的大院,下车后出于礼貌我主动迎了上去。
“你好!我是吴凤鸣。”简单的自我介绍,没有过多的寒暄,却让人分外心安与信任。
宣城市泾县泾川镇石山村位置偏远,派驻到此的吴凤鸣在村里主持扶贫工作已经两年有余,“60后”的他,根本没想过有一天会以这样的身份回到基层一线。
“老吴,你年纪也大了,回来吃这个苦干嘛?咱们村可不比城里!”刚来石山的第一天,村支书就问过吴凤鸣这个问题。当时的他只是笑了笑,而这一待就是两年。
“扶贫工作是苦!”老吴的眼里神采依旧,“可是苦我一个,换来的是一个村子的甜,也值了!”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可是看着他满脸的皱纹,我知道,他,已经不年轻了。
石山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人们则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里的贫困户陈爱清一直独居,年过古稀的老人唯一的寄托就是老伴儿那张发黄的照片,每日的消遣就是坐在前厅打个小盹儿,但是今天她有一位客人来了。
“怎么样?有没有哪儿不舒服?”这是吴凤鸣见到陈爱清的第一句话,说着就掏出包里的血压计,“来!给你再量量!”
陈爱清没多少意外,也许这样的画面已经重复过太多次了,伸出手,配合的绑上血压计,“我今天还挺好的,头也不晕。”
这边吴凤鸣的眉头却皱了起来:“这还挺好?你的血压又高了,是不是又没吃药?和你说了多少次,降压药得按时吃,你得记住!”这一刻,严厉而温馨。
“我不是医生,可我不能放着他们不管。”原来,在吴凤鸣对村里的贫困人口进行走访后发现,全村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患有慢性病,其中高血压占了极大多数。自那之后,自行购买的血压计就成了老吴的标志......
“嘀~~”车喇叭的声音在路的尽头响起,吴凤鸣脸上终于多了一丝笑容,“来了,终于来了!”一辆普普通通的面包车在众人眼中慢慢驶近。
车停了,老吴快步迎了上去,打开车门,我们终于看清了车里的物件,一架轮椅?什么情况!
“终于把你盼来了!”拿起轮椅的吴凤鸣就哼唧哼唧往外走。“郑老在家吗?”远远的我们就听到了那热切的呼喊。郑利宜开门后,老吴献宝似地展示着轮椅,“终于把它给您弄来了,快试试!”这个时候他像个急于得到肯定的孩子。
原来,老人家腿脚不方便,在家里行动只能靠自制的绳索支撑,从那以后这事就成了“吴医生”的心结。再后来,吴队长靠多方打听反复协调,终于为老人家申请来了一架轮椅。这事儿是村支书告诉我们的,而郑利宜又何尝不清楚?“吴队长就是我们这些贫困户的‘孩子’。”老人家笑得很欣慰,眼里闪过熟悉的“光”。
“现在的我是石山的‘孩子’,只有帮他们脱了贫我才安心。”天气晴朗,石山村的“赤脚医生”还在路上。(王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