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高粱、棉花等农村寻常的农作物,通过加工制作成干花,在城市里大受欢迎,一束居然能卖到40—60元。砀山县朱楼镇王湾村的扶贫驿站通过农作物制成的干花,走出了一条“花样”脱贫路。
王湾扶贫驿站负责人王蒙蒙通过亲戚的花店了解到,近年来,城市人追求返璞归真的田园风格,农作物制成的干花很受欢迎,于是萌生了在扶贫驿站开设干花制作工坊的想法。没想到由于种类齐全、造型新颖,王湾扶贫驿站生产的干花供不应求。
“在我们这里务工的大部分是贫困户,年龄偏大,干不了重体力活,这种劳动强度不大的手工活非常适合他们。工人们可以在扶贫驿站里做,也可以拿着原料回家加工,每人每月大概能领1500元工资。”王蒙蒙创办的扶贫干花手工坊能帮助这些困难人群,她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这个干花制作也不复杂,一学就会。我年龄大了也不能出去打工了,有了这个干花手工坊,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家里生活改善多了。”说起扶贫驿站里的工作,58岁的留守妇女王素芹心里了开了花。王素芹丈夫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干花手工坊拿原料回家制作一天能挣40多元,王素芹足不出户一年就可收入1.2万元左右。
据介绍,曾经不少贫困户因无法外出就业而精神萎靡、“等靠要”思想严重,现在朱楼镇依托“扶贫驿站”就业,通过优先录用贫困户劳动力、送手工艺品加工业务上门、给与资金扶持等方式,激发了残疾人、年龄大人员的脱贫志向,帮他们重新找到了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讯员 崔猛 李明和)(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