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良梨镇:“小葡萄”撬动脱贫“大杠杆” 铺就“致富路”
来源: 2020-06-05 12:35:09 责编: 安徽党媒云

安徽日报客户端

初夏季节,在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果园里,梨树、桃树、苹果树,到处是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景象。走进桃源村桃园深处,连绵200余亩的葡萄白色大棚气势磅礴地铺展开来。进入大棚里,一株株葡萄绑扎在横拉的铁丝上,村干部带领几十名农民工正忙着整理葡萄藤蔓、锄草、浇水,现场一片繁忙景象。那么,村党组织和带头人是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昔日的贫困村又是如何蜕变成集体经济强村的?

image

选好“主心骨”,引领脱贫致富路

2018年,桃源村迎来了新一届“两委”班子,连续任职四届村书记的孙绍思不负众望,继续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同时也被选为村委会主任。这个“一肩挑”的担子,让50多岁老孙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桃源村历年来“以桃独大”的局面,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其劣势逐渐显现,农民种植桃树付出多、价格低、增收慢,特别是近几年,黄桃行情不好,老百姓的收入更不稳定。从2014年桃源村被列为贫困村,老孙就一直在思考,我们班子如何带领大家走出这个困顿的局面?

新一届班子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谋划出路,老孙带着大家外出搞调研、跑考察,回到村围绕着村里实情做方案、做规划,提出了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种植产业的思路,并确立了建设桃源村葡萄产业园现代农业基地、发展集体经济强村的目标。

image

提出“新思路”,群众集体共发展

在桃源村,群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孙书记领着干,我们心里就有底。” 2019年初,经过村“两委”班子谋划思考,利用广德市78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了207亩阳光玫瑰葡萄避雨栽培基地。方向定了,路怎么走?群众怎么参与进来?集体经济发展又怎么融合?面对这些问题,孙绍思带着村两委班子又一次开始了思考、研究。

image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探讨,桃源村“两委”班子探索出“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农户+生产经营农户”的“三变”改革合作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农户土地入每亩每年保底分红不低于1000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保底分红不低于投入资金5%;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按照纯收益的20%、20%、60%比例分红。有了这种发展模式,大伙的入股保底能有了稳增长,集体分红后,村集体的收入也提高了。通过家庭农场包片提供技术支持,最大程度的覆盖辐射周边农户,保底增收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集体经济收益和农户增收。

升级“产业链”,稳定增收更长远

产业有了,村民们也积极参与进来了,老孙和他的班子成员们还是不满意。确保葡萄园产业从产到销的整条产业链不出问题,是老孙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为此,村“两委”班子积极谋划,升级“产业链”,一方面联系各地经销商,与百果园、匠心级等高端销售商对接,另一方面利用帮扶单位中国邮政电商服务这个优势平台,多渠道、多元化销售葡萄,不但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葡萄的销路也彻底打开了。

image

补缺补差补短板,贫困户脱贫才能实现大家真正的富裕。孙绍思时刻牵挂着村里的贫困户,优先安排村里的贫困户在葡萄扶贫产业园里就业。2019年,在葡萄园农忙期间,每天用工30余人,贫困群众轮番上岗,平均工资50多元,就业的贫困群众平均每人累计年收入3000元,村里的129名贫困户实现了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的愿望。到2020年末,产业园将为村里带来40余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带动400多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葡萄产业园现在不仅是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基地,更是桃源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孙绍思说。依靠大棚葡萄产业,桃源村“两委”班子带着全村父老乡亲,真正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下一步,村“两委”一是将继续打好葡萄产业牌,唱响乡村旅游戏,建设葡萄产业园6.9亩的避雨大棚、1200平方米的观光展示大棚和电商驿站,在葡萄种植的基础上结合良梨镇文旅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大棚特色葡萄采摘基地,成为良梨镇的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融入良梨镇“生态旅游圈”,使葡萄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兴业双管齐下、融合发展。二是继续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带民致富、服务到家作为持续推动党组织工作的动力,努力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工作。(通讯员   李艳龙  李文静)(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