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一早,黄山市黄山区张家埂村农民查明就和妻子装扮一新,今天是他们的宝贝儿子满月的日子。他们今天早早准备,不是要给儿子办满月酒,而是要带着儿子去看他们家的大恩人。查明和妻子结婚已经15年了,十多年里,生个孩子这件寻常家庭不算难的事却一直困扰着他们,为了生个孩子,他们北上南下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医院,钱大把大把地花了,收获的却只有一次次失望。去年,他们听说宣城市泾县黄村镇卫生院有一位中医医术比较高超,就慕名而去。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治疗之后,妻子果然怀孕了。上个月宝宝顺利生产,是个大胖小子。今天他们要去感谢的正是这位黄村卫生院的大恩人,他们没什么钱给恩人准备礼物,他们要给恩人献上一面锦旗,表达他们一家无尽的感激与幸福!
查明眼中的这位大恩人名叫黄希松,是黄村镇卫生院副院长,也是该院中医科的带头人。对于黄医生而言,查明只是他众多病人中普通的一位。这些年来,他接待治疗的这类不孕不育患者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了,其中已经治愈生了孩子的家庭就有300多个。
走进黄希松医生的办公室,我们能感受到很旺盛的人气。除了问诊台前的患者,候诊室和院子里都是三三两两等候的人。院子里满都是前来就诊的车辆,从车牌号看,不光有本地的,还有南京、上海、山东、芜湖等地的。助手告诉我们,到黄医生这里来问诊,每天都要提前预约排号,为了问诊质量,黄医生每天接待五十多个问诊患者,目前预约排号已经排到了明年的4月份了。
一个小小的卫生院、一位貌不算惊人、年纪也不算太大的中医医生,是什么样的神秘之处让他们这么受热捧呢?黄医生给我的回答却是如此波澜不惊: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了解了黄医生的人生历程后,我们逐渐理解了他答案里朴实中所包含的厚重。
黄希松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招聘乡村医务人员,于是1987年,25岁的黄希松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没有编制的赤脚医生。根据安排,黄希松被分配到全县条件最艰苦、最偏远的桃岭村。也算是跳出了泥巴坑,吃上了公家饭,背上包裹,黄希松一头扎进了崇山峻岭间的桃岭村。交通闭塞、信息匮乏、生活艰苦,这样的环境能把人憋出病来,但黄希松却在这里一待就是十五年。
这十五年是人生中最具青春活力的十五年,但黄希松自从迈进大山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知道这意味着失去和付出。但在这十五年里,他没有松懈,没有放弃,他在努力地工作,积极地生活,利用一切机会疯狂地学习医学理论实践知识。在这期间他还通过入编考试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人民医生。
时间到了2003年,在多次考核考聘中脱颖而出的黄希松受到了县卫生部门的重视,被调任到黄村卫生院工作。十多年前,走进大山时还是个风华青年,懵懂无知,而今已是年过而立、学识不菲。用黄希松自己的评价,十多年里,给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看书学习的好习惯,每天无论多少事,总要抽出时间来看看书,学习学习。
与其说幸福总在不经意间不期而至,不如说收获是拼搏付出后的水到渠成!
很快,凭着多年的理论实践积累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黄希松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就渐渐打开了局面,医院的就诊率、治愈率逐年提高,尤其是中医特色逐渐显现。越来越多人知道黄村卫生院有个姓黄的中医水平不错。
2007年,全国全省首次中医执业资质考试拉开序幕。作为一名中医从业人员,黄希松无论从年龄还是学历上都已经不占优势了。在参加考前两个月的培训时,他了解到自己那一批里年龄最大、学历最低的,甚至连主考教授都劝他放弃,因为两个月时间将中医理论知识点掌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资质就等于没有行医资格,多年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他不会放弃,更不能放弃。两个月以后,黄希松以全班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如愿拿到了中医执业医师证书。
多年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学习,让黄希松逐渐形成了以慢性病和疑难病的中医调理,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摸索出六味汤加减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调理。尤其是不孕不育症的临床治疗为专长的中医特色。2005年,泾县申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黄希松承担了乡镇中医特色科室建设迎检任务。凭借突出的工作业绩、规范化的建设水平和完善高效的中医科室运行制度,该卫生院在迎检时得到了考核组的一致好评,为泾县申创成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路披荆斩棘而来,艰难与坎坷成就了黄希松。但在他身上却透露着平凡,就像一个和蔼的哥哥、叔叔。细细品味,正是对这平凡岗位的坚守,才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黄希松说起他的患者的事来,总是口若悬河,信手拈来。张三配了几味药,李四做了哪些理疗、王五的病怎么治愈的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天五十多位患者的接待和诊疗不能有丝毫差错,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但在黄希松看来,这不仅仅是责任,这更一份希望的传递,每当看到患者治愈的笑容,他就能感受到这时他人生价值的体现。
本职工作之余黄希松还积极参政议政,当选为县十届政协委员。同时积极关注支持公益事业,牵头开展了多次公益活动。知天命之年,书法、摄影、旅游等也成了他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但他最喜欢做的事,还是看看那些患者送来的锦旗,这些锦旗已经有两百多面了,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故事。也许他把自己就当成了一面旗帜,一面鲜红的旗帜,矗立在平凡的岗位,守望着生命新的春天!(施娴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