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党建领航小区治理“五好”建设,更好的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的问题,畅通民情民意渠道,荷叶地街道凯旋门社区在新地中心小区成立网格党支部,在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下,小区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周边门面房卫生状况也有了好转;邻里之间出现矛盾纠纷,党员第一时间出面调解,矛盾解决了,关系融洽了;房屋漏水、电梯故障,根据小区党支部开具的“治理清单”,物业公司逐一整改,居民满意度明显提升。走进荷叶地街道凯旋门社区新地中心小区,谈起小区党支部,居民无不连连称赞。看到小区现在的景象,很难想到,就在半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投诉量居高不下的“问题小区。”
业委会成立遇商住混合难题
新地中心小区紧邻美丽的天鹅湖畔,与市委市政府隔湖相望,其中新地中心240米的超高层顶级写字楼与260米高度的省广电中心共同筑就"安徽之门"的形象,是一处集商业、写字楼、住宅三位一体的开发项目。然而,高颜值的背后,却也有着和其他小区一样的问题。该项目自2014年交房至今,已有942户住宅、134户门面房、近3000人入住,加上商业和写字楼,人口基数大,物业服务力不从心,业主遇到的一些小矛盾小诉求往往因为反映渠道不畅通、跟进不及时而错过最佳处理时间,长此以往,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市长热线及各类问政平台投诉量居高不下,成为社区治理中的一块心病。
“我们住宅区想要成立业委会。”小区居民李群说:“去年,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咨询了凯旋门社区,但是商业和写字楼的业主都要参加投票,这给成立业委会带来很大的阻碍。”
对此,社区党委书记刘思惠称,由于新地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写字楼属于同一物业管理区域范围,且结构相连接,其中供水、消防、排污、绿化等部分属于一个系统,按照相关法规,需要一起参加投票,人数超过三分之二才能成立业委会。
“我家房子卫生间经常渗水,物业解决不了,开发商那边也总是得不到回复,小区周边门面房的卫生状况也不好,非常影响我们的居住感受。”一位居民说道:“这些问题其实都不大,我们也不想总是投诉,但是找不到反映的渠道,我们也很为难。”
小区居民对物业管理水平不满、邻里之间相互不认识,业主和物业之间各想一处。业主认为交钱买服务、做不好我就骂,物业认为我只管做好本职工作就行,有的问题单靠物业一方力量难以解决,于是就搁置下来、不再过问。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物业公司有劲无处使,管理权威信不强、公信力不够,小区居民归属感薄弱。
成立小区党支部,治理水平大提升
自开展党建领航小区治理“五好”建设以来,凯旋门社区经过实地走访,将新地中心小区居民矛盾问题进行梳理,坚持哪里有困难就在哪里安营扎寨的决心,将新地中心小区作为网格化试点小区,并组织了新地中心几位热心的老党员,和小区物业共同成立了社区第一个网格居民党支部,代替业委会开展工作,解决“管理难、服务难”问题,打通小区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小区拧成一股绳、各方劲往一处使。
“最近我们又成立了一个‘居民议事微信群’,邀请热心党员志愿者、社区负责人、物业负责人、小区网格长、各楼栋长,社区民警入群,居民有什么想咨询想办理想解决的问题,只要向楼栋长反映,一在议事群里发出,问题就会立马得到解决,同时我们也不断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带动小区更多的年轻党员,让大家都参与到小区治理中来,为自家小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新地中心党支部书记冯景东说到。
小区党支部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为居民解决了很多揪心事、难心事、烦心事。从支招“车位摇号”为小区解决停车难问题,到打造“新地文化广场”、“共享便民健身室”、“居家养老服务站”等文化阵地,哪里有需要,党旗就飘扬在哪里。
创新服务,促进社区治理“新陈代谢”
为更好的服务商户、居民,党支部立足服务职能、认真研判分析、积极创新管理、用心用情服务,面对成立之前的多件物业管理类、民生服务类等热线投诉,小区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认真梳理总结,深挖诉求根源。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投诉事项全部妥善解决。
“目前关于新地中心的投诉已经清零了,而且从5月1日到现在都没有新增投诉。”社区党委书记刘思惠说:“党支部成立以后,和我们社区以及物业公司相互配合,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给我们,我们提供多方资源相互协调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管理有了主心骨,小小的党支部把各个部门都联动起来了。”
“我们现在根本不担心投诉问题了,因为业主的诉求动动手指就能解决。”冯书记说:“我们现在正在谋划‘超前服务’和‘增值服务’,就是想在他们前面,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据悉,凯旋门社区将把新地中心小区的先进经验继续推广复制、延伸触角,以小区为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深化党建引领、居民参与、民主协商、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治理合力,把问题发现在小区、把矛盾解决在小区、把和谐构建在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