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县榔桥镇浙溪村,有这么一群特殊的贫困户,他们用拼搏笑对生活的考验,他们的人生不因身体残疾而黯然失色,他们在逆境中奋勇前行。
“永生车行”脱贫记
在浙溪村“永生车行”维修店,可以瞧见一位师傅正在将补好的轮胎上在三轮车上,师傅为人热情,一双笑眯眯的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双手被车油弄得黑乎乎也满不在意,这位师傅正是管村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姚年生。
姚年生腿部患有残疾,2018年结束在上海务工,自筹资金在村里开办起“永生车行”,利用自身技术修理各类农机具、三轮电瓶车。姚年生告诉我们,“刚开业的时候店里没啥生意,村干部就成了宣传员,谁家的农机具、三轮车要是出了毛病,就动员到我这儿来修。有了大家伙的支持,我更是下决心要把修车铺经营好,现在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由于勤劳守信、为人和善,姚年生被铜商银行授予“浙溪好人”,授信额度5万元。从昔日的贫困户到如今奔小康的车铺经营者,姚年生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实现了自我价值。
“剃头刀”理出致富路
郑家国是家住郑村组的贫困户,从小腿部残疾。虽然身体患有残疾,但他克服身体上的不便,认真学习理发手艺。有志者事竟成,在村两委的鼓励支持下,郑家国开办了“家国理发店”,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周围村民服务。
“郑师傅手艺好,价格合理,有时候没带零钱,他表示下次付也行。郑师傅总是笑呵呵的,理发时喜欢和我们唠家常。”附近的老顾客纷纷称赞郑家国,“郑师傅十分热爱理发这项事业,从没见他叫喊过辛苦,细致细心地为我们理发。”
郑家国介绍,理发店开业以来,他每天过得都很充实。现在村里也有几位贫困户在郑家国店里学习理发,他积极带动贫困群众利用理发手艺勤劳致富。
加工台上的勤劳人生
檀建余是洪村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体重度残疾,一条腿不能直立行走。“ 我患有肢体残疾,以前守着几百元的五保金和3亩田过着紧巴巴的穷日子,总怕别人笑话我是残疾人。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经常上门给我做思想工作,在他们的鼓励下,我认识到身残但志不可残,下决心要把日子过好。”
经村扶贫专干介绍,檀建余在榔桥镇一家木梳厂成功应聘工作。檀建余的工作从早上8点持续到下午5点,在木梳加工台前,他娴熟地手工劳作,木梳厂按件计工,每天有60-70元收入,檀建余每月可领取1800元左右的报酬。
檀建余表示,“现在国家政策好,管了我们贫困户吃饭穿衣的基本生活,但要想日子过得好、过得精彩,还要自己努力。虽然我腿有残疾,但是我双手健全,我现在用双手劳作,为家庭增加收入,我觉得非常自豪。”
据悉,浙溪村现有残疾群众117人,其中贫困人口46人。近年来,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鼓励身体残疾但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立足自身,通过产业发展、外出务工、合作经营等形式,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