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不残 众人助我奔小康——程泽宝的脱贫故事
来源: 2020-08-26 17:47:22 责编: 罗晓薇


程泽宝是巢湖市烔炀镇大程村程七墩村民组人,1963年出生的他,一出生就背负着肢体残疾的包袱,加之家庭成员众多,生活困难。直到36岁,他才和同样是残疾人的妻子王玲结为夫妻。但他也是幸运的,成年后刻苦努力学得了一手好木匠本领,婚后妻子还为他诞下了健康可爱的女儿。这些年,更是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过上了幸福安稳的日子。

曾经的程泽宝,虽然学得了一手好木匠活,但聘请他干活的雇主并不多,收入不高生活过的捉襟见肘。在与妻子结婚后,尤其是女儿出生后,一方面为了照顾家庭,他再也不能够像以前一样出远门打工,一方面妻子的医药费、女儿的教育支出等各项开支日渐增多,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就在程泽宝感到力不从心之时,从村委会传来了好消息,经过他本人申请、村民民主评议和上级核准,他家被确定为烔炀镇建档立卡扶贫户。

自从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扶贫户后,不仅政府继续发放低保金、残疾人补助,代缴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费用,关键是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和帮助更多了。时值正在读初中的女儿,不仅享受到了国家对建档立卡扶贫户子女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老师们更是倾注了更多的爱给他的孩子,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她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镇村的扶贫干部则结合程泽宝的实际,建议他从事效益更高的木匠装修手艺,并且经常帮助他联系活计,甚至都把自己家的木匠装修也托付给他,增强“老程”自身的造血能力。而在村扶贫专干的帮助下,妻子王玲的病也得到了及时、很好的治疗,病情逐渐稳定后也能从事一些基本的劳动,全家的日子慢慢地好了起来。

程泽宝全家以及镇村的扶贫干部都明白,他这样的家庭想要完全摆脱贫困,根本的希望还是在女儿身上,因此不管是程泽宝夫妻,还是帮扶的镇村干部,还是女儿的老师们,都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2016年,程泽宝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老师和镇村帮扶干部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巢湖市第一中学,然而这个家庭却又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抉择。

要抓好女儿的教育,最好的办法是家长能去巢湖陪读,但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市里面也是人生地不熟,而且一家子在巢湖生活,开销会更大。夫妻俩经过商议,觉得不能再给党和政府以社会爱心人士添麻烦,去巢湖陪读可以,但一定要自力更生,同时也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就这样,本是木匠出身的程泽宝,现学起了磨剪子、磨菜刀和修伞的手艺,然后骑着破旧的三轮车在市里的各个小区吆喝,每月也能赚得近2000元;妻子一开始只能捡拾破烂,后来在租住社区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巢湖某小区谋得了一份保洁员的稳定工作,每月也有了近1000元的工资。最令夫妻俩开心的是,女儿在夫妻俩的影响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学习成绩也是稳中有进,并于2019年考入了合肥三联学院,成为了一名“天之骄子”。

女儿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这本该是件令一家人感到高兴的事,却平添了程泽宝夫妻心头的负担,因为夫妻俩心里都明白,他俩的微薄收入在除去家里的日常开支后,确实很难满足培养一个大学生的需求,女儿甚至因此还有了要放弃继续求学的念头。就在一家人愁眉不展之际,镇村的帮扶干部又一次给这个残疾困难家庭带来了好消息,经过多方努力,镇村两级共帮助他的女儿申请到“职场第一课”困难学生补助金7000元、高校资助金2000元两项帮扶,村里面还帮助程泽宝夫妻申请了家门口就业补助1000元/人,为程泽宝家庭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社会兜底等一系列扶贫政策,程泽宝一家的脸上再次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送走了上大学的孩子后,夫妻俩看着电视上关于脱贫攻坚的新闻报道,觉得自己应该也有能力为这项惠民、利民政策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少给党和政府添麻烦,就是我们最大的贡献。”程泽宝说。最终夫妻俩合计好了,还是回到巢湖从事老本行,程泽宝继续走街串巷磨剪子、妻子继续做保洁,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孩子美好的明天和家庭幸福生活的希望。

就在今年的“助残日”期间,程泽宝作为大程村唯一的励志脱贫光荣家庭代表站在了烔炀镇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的颁奖台上,他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谢意,“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我和我们全家的关心和帮助,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夫妻虽然都是残疾人,但一家人现在吃不愁、穿不愁,看病也有保障,这是哪个时代都没有的好事,却让我们赶上了。”

关于未来,程泽宝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今后我们将不断增强自力更生的动力,未来的日子一定要过得越来越好,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怀和帮助!”这就是一位脱贫户的心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憧憬。(王国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