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砀山县关帝庙镇黄屯村,是王海波继2012年结束寿县挂职2年副县长、2014年到新疆皮山县工作一年后,于2017年4月再次接受组织召唤,辞别80多岁老父亲和90有余老岳母,说服刚刚手术的爱人到村任职,投身脱贫攻坚最前线工作的第三站。
驻村三年来,王海波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黄屯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变好了、环境变美了,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真正富了产业、美了环境,惠了民生、暖了民心!
系脱贫 把“心”扎在黄屯群众中
黄屯村位于砀山县城南6公里处,辖自然村个数10个,总户数1850户,总人口数634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41户、853人。面对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王海波内心很忐忑,深感任务艰巨,“这场硬仗不好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刚到村任职,他就义无反顾的奋战在扶贫一线战场上,进农户、看项目,察民情、问民生,一步一个脚印丈量黄屯这片正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热土。通过召开座谈会、恳谈会、议事会,群策群力,厘清影响村级发展12个突出问题。问题症结找准了,他迅速带领村两委对症下药,精心谋划了黄屯村三年发展规划,分年度稳步推进实施。
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黄屯村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县前列,使昔日的贫困落后村变成了脱贫致富的先进村。
摘穷帽 把“心”融入黄屯群众中
脱贫攻坚大于天,民生幸福最关情!如何让黄屯顺利脱贫摘帽出列,他时刻把“心”融入黄屯群众中。
为实现精准扶贫,王海波时刻把贫困户冷暖挂心间,每天带着扶贫日记本,早起晚归,走遍全村困难群众,对每个贫困户家庭情况了如指掌。
由“输血”变“造血”,主动与贫困户“攀穷亲”结对子。贫困户赵耿明,妻子体弱多病,孙子脑瘫不能自理。王海波主动上门帮扶,协助赵耿明到附近建筑工地干零工,为脱贫出谋划策。该户于2018年实现脱贫。肢体二级残疾的贫困村民陈绍军,家里吃饭都成问题,王海波鼓励其申报成为村保洁员,月收入800元,指导该户参加种植瓜果蔬菜年底分红项目,年收入2万多元。
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全面推进黄屯村就业扶贫工程,激发贫困户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王海波广开思路,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贫困学生补助金、实施危房改造,惠及贫困户120余人。同时,带领有条件、有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组织技能培训,累计为近400余名贫困户送去了政策和技能“红利”。
群众冷暖挂心间!农户农产品滞销,王海波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帮助贫困户宣传推介、销售农产品,确保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的目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底,全村435户建档贫困户全部脱贫,黄屯村正式从贫困村出列!
惠民生 把“心”植于黄屯群众中
牢记初心使命、决胜脱贫攻坚,王海波以“一滴水、一块砖、一颗钉、一团火、一片叶”的精神融入精准脱贫中。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该同志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建设黄屯村航空摄影基地、500吨冷库、木耳大棚、光伏发电站等项目,2019年黄屯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2万元,销售收入累计达300万元,为黄屯村集体经济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彻底改观村容村貌是王海波驻村工作的一大愿景。3年来,王海波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各方资源,通过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安装亮化路灯、新修村庄道路、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和村级文化广场,使黄屯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王海波被评为“砀山县优秀选派干部”,被安徽省扶贫办推荐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候选人 。
抗疫情 把“心”守护黄屯群众中
大疫面前不等闲,危难之际见真情!黄屯村村民有种植早熟西瓜的习惯,2月初,封路现象让运输农资的车辆不能通行,瓜农为缺少塑料薄膜、复合肥等农资发愁。
农时不等人,王海波积极想方设法帮助村民联系货源,让运输农资的车辆开到村里,力解瓜农燃眉之急。阳春三月,黄屯村小弓棚紧挨大弓棚的1200多亩大棚早熟西瓜按农时全部完成瓜苗移栽。看着满园春色,瓜农们一致赞许说:“这几年俺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贫困户脱贫摘帽、整个村实现出列,所有这些,都少不了选派干部王海波书记的功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顾驻村三载的亲身经历,王海波深深感到,之所以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赢在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好,赢在真帮实扶工作力度大,赢在共同缔造凝聚发动作用强。他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坚决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王海波)(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