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的“东大门”琴溪镇是“琴鱼之乡”,是昔日贡品琴鱼的唯一产地。相传,汉代隐士琴高痛恨战乱,欲隐世修道,来到泾县城东北的山中,潜心炼丹修道,所炼丹药的药渣倒入河中化为“长不盈寸、龙鳍果腹”的小鱼,这些小鱼在午夜子时出来在石缝中成群结队地游曳,发出美妙的声音,犹如余音绕梁的悦耳琴声,后人便把山称作“琴高山”,把溪流中“龙头、风尾、果腹、金身”的小鱼称为“琴鱼”,更为奇特的是此鱼晒干后,用之佐茶,鱼并不沉底,犹如在水中游动,殊为可观。
琴鱼不仅味道可嘉,更是体形怡人,宋代开始,就成为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贡品,是难得一见的佳品,极具开发价值。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古以来,琴溪镇的村民就掌握了琴鱼制作工艺,汉代起,已有琴鱼捕捞制作技艺记载,如今,拥有琴鱼制作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琴溪镇乐琴村有朱有红和李六金两位贫困户有着琴鱼制作工艺,每年能够加工一批琴鱼售卖,并未形成产业,因为销售模式单一,没有自己的品牌,产业开发不到位,市场对接缺乏,琴鱼产业效益不显著,带动贫困户脱贫攻坚效益不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琴溪镇扶贫帮扶干部决定加强品牌效应,做强琴鱼产业开发,帮助贫困户提高“琴鱼”产品销量。首先加强琴鱼产业提升,做强琴鱼产品质量,为琴鱼生产企业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夯实技术基础,确保制作技艺精湛。其次利用自己的朋友、人脉圈广泛宣传,进行产品宣传推广,并主动向县电商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利用电商网络开发销售渠道,加强贫困户与市场的对接。最后联系相关琴鱼销售企业加强宣传,对琴鱼产品进行包装,制作多种规格的包装盒,方便琴鱼的销售,做强品牌效应。通过赵辉和明月两位帮扶干部的努力,朱有红和李六金的琴鱼完成了从每月滞销到现在的供不应求的华丽转变。
下一步赵辉和明月计划了新思路,改变单一经营模式,切实让贫困户由售卖琴鱼转变为琴鱼扶贫产业,发挥品牌效应,拓展琴鱼销售市场,积极开发琴鱼周边产业,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助力脱贫,依托小小的“琴鱼”实现脱贫致富的大梦想。(王黎辉 汪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