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县是传统的水果种植大县,水果种植面积70余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70万吨。近年来,砀山县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全民、全网平台、全产业链电商基础,将电商与扶贫有机融合,积极引导电商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在全县开展“一个电商一个村”精准帮扶活动,为电商企业与贫困村搭建对接平台。截至目前,该县电商企业与全县脱贫任务较重的自然村签订帮扶协议,累计有效带动1.33万户、2.6万余人通过电商摆脱贫困,初步形成了“一个电商一个村”精准扶贫模式。
“清仓”销售添红利,贫困群众增收入
据悉,2017年以来,砀山县坚持“因地因企制宜”与“精准扶贫到户”相结合原则,大力倡导县电商协会动员会员电商企业参与脱贫攻坚。通过每个自然村都与电商企业结对帮扶的方式,2018年3月开始,砀山县的亿度、鲜果时光、微淘、亮方媛等四家电商企业与4个贫困村进行了对接合作,累计销售亲菇牌香菇2.2万余袋,大棚樱桃1.1万斤,销售收入达80多万元,带动76户贫困群众就业,帮助贫困户直接增收9.9万余元,实现每户增收1200余元。
在今年初疫情期间,砀山县水果出现销售缓慢情况下,县政府动员5家规模较大的电商企业与全县5个水果生产大镇结对,帮助贫困户销售水果。5家电商企业以每市斤高出市场价格1-2角钱的价格收购贫困户家中水果,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仅用10天的时间,就将5个镇贫困户家中的832万斤水果销售一空。疫情期间,98家电商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2318户,收购贫困户酥梨1342万斤。
“扶贫驿站”搭平台,驶上脱贫“快车道”
近年来,砀山县大力发展村级“电商扶贫驿站”,由县政府出资建设,交由电商企业经营,让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就能获得就业岗位和培训机会;同时政府鼓励电商扶贫驿站优先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并给予收购金额12%的奖补,形成了“电商扶贫驿站+贫困户”的电商带贫方式。
据悉,2017年,砀山县朱楼镇陈寨村电商扶贫驿站建成后,由陈寨村村委会与村民杨秋菊签订协议,交由杨秋菊运营。在政府鼓励支持下,杨秋菊依托扶贫车间成立了砀山县挚爱残疾人艺术品手工坊,积极吸纳周边贫困留守妇女、残疾人到车间培训就业,通过淘宝、微商把手工编织的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三年来,陈寨村电商扶贫驿站共培训贫困留守妇女、残疾人1500余人次,为当地贫困留守妇女、老弱病残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固定和流动就业岗位300个,带动45户贫困户脱贫,人均年增收1万元左右。
“三大主体”再升级,乡村振兴添活力
近年来,砀山县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鼓励电商企业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三大主体”,自建或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砀山县特色农产品。
自“触网”以来,砀城镇李屯村荣浩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由成立之初的270亩扩大到1500余亩,通过种植“网红”单品大樱桃、草莓、猕猴桃、火龙果、桃等反季节蔬菜瓜果,基本实现全年均有鲜果销售,2019年通过电商销售各类水果达825吨,销售额超过800万元。
截至目前,砀山县有1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覆盖建档立卡农户7500户,主要发展精品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特色养殖等,年总产值达到1.5亿元,5286名贫困人口在合作社基地就业。
“电商直播”到田间,“村级网红”显魅力
为推广特色产品,砀山县还积极发展“电商直播经济”,与多家知名电商平台、县内电商龙头企业合作,采用“电商+直播”的宣传推介销售模式,帮助贫困果农销售水果,助力脱贫攻坚。
该县商务局积极培养本土电商直播“网红”,“村级网红”纷纷走上电商直播舞台,为贫困果农代言,呈现出“砀山网红”遍地开花的现象。今年的5月15日,2020砀山县第三届油桃电商节在葛集镇新华村举行,很多知名电商、网络达人、直播大V、电商大咖、“水果网红”、乡村达人等纷纷来到新华村油桃大棚里,走进田间地头直播间,电商直播销售油桃,和果农一起拿着手机“直播带货”销售油桃。新华村有200多人成为“播商”,部分成熟早的油桃被预订一空,打造了脱贫攻坚“新引擎”。
砀山县电商扶贫不仅打破了信息壁垒,让贫困地区的产品资源、人力资源等实现“变现”,贫困人口共享受电商发展成果,有尊严地稳定脱贫,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产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电商扶贫改变了砀山产品的销售模式以及群众的思维方式,塑造出一个“云经济”生态体系,唤起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实现贫困地区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通讯员 李艳龙 路杨)(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