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大户刘长青: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 龙卷清 2020-11-12 15:24:29 责编: 何兰

170412817928

金秋的一天,笔者来到建兴村长青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灿灿的稻田,几台收割机仿佛是一艘艘小船在这金色的海洋里穿梭。远远地看见笔者来访,一个中年汉子从停着的收割机上下来,将笔者引进一户院落,这个中年汉子就是蓉城小有名气的“农场主”刘长青。乍一看,老实本分,言语不多,就这样一位貌不惊人的庄稼汉是怎样华丽转身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场主和产业化带头人?这得从17年前说起……

 image

2003年,正当同龄人纷纷涌向城里打工时,刘长青就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年轻人都去城里挣钱了,农村大量的耕地被闲置抛荒实在可惜了,难道农村就没有我们施展能力的地方吗?”上学时老师说的“农为国之本,土为农之本”、“ 万物土中生,有土必有粮”深深印在脑海里,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流转本村及邻村散户农田从事规模种植水稻。不断积累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加上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让刘长青愈发坚定了种植信心,承包规模逐年增加,从当初的70余亩发展到2013年的800亩以上。

2013年全国性的粮食产能过剩,加上田租、农资涨价和劳力成本增加,种粮亩收入只有50元左右,稍有管理不善或偶遇自然灾害就会亏损,刘长青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怎样才能增加效益,提高收入呢?当年水稻收割以后,听说江苏、湖北稻田养殖小龙虾效益很好,他就自费赴江苏盱眙等地考察,这次考察让他很受启发,回来后立即行动起来,养殖小龙虾。说干就干,2014年春就开挖标准化虾塘220亩,2015年增加到400余亩,每亩小龙虾平均收入达到1500元,实现“亩产千斤粮,收入增千元”的“双千”目标。

 image

但是随着粮价持续低迷,全国龙虾养殖面积和产能急速扩张,小龙虾价格迅速回落,加上2016、2017、2018三年收割季的连阴雨及2019年的秋季大旱造成水稻的减产,种粮大户的收入又在保本甚至亏损的边缘徘徊。不稳定的气候条件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使得种粮的收入又遇到了瓶颈。怎么办?刘长青思考着,并不断地摸索着出路。他种植过100亩湘莲,效益差强人意,但所有生产环节都需人工操作,因劳动力资源匮乏,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搞稻虾连作,头几年效益确实有所提高,可好景不长,近两年全国虾稻面积无序扩张,收益在逐年下降。连年亏损面前,他没有退缩,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始终坚信土地规模经营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粮食生产大有可为。

2018年起,刘长青根据自己的经营实力对流转的1400多亩农田种植结构进行了优化,虾稻连作400亩、湘莲100亩,其余900亩单季稻分三个批次播种,不仅缓解了用工紧张现象,同时缓解了市场风险和气候风险。在优化结构的同时,他还在优质上做文章,他家农场所种植的水稻品种全部选用农技部门推荐的国家二级以上优质米品种。为了保证品种不断更新,从2016年起,他还主动与镇农技站联合承接省农科院晚籼品种比较试验和池州市种子管理站中籼区域性试验,成为全县水稻良种示范基地。

为了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刘长青不断加强农业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农技部门的技能培训,2017年获得省农委颁发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家庭农场获得2017年市级、2018年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丰富的专业技术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使他如虎添翼,2018年他申请参加省级农产品安全员检验员资格培训,并且学以致用,在全镇率先采用绿色无公害生产标准,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和采取太阳能灭虫灯及无人机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所生产的稻谷不仅销路好,而且价格还高于本地同类产品。

 image

近二十年的发展让刘长青更加坚定认为:扎根农村大有可为。2018年他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又注册成立了“青阳县鑫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同时注册了“九华众生缘”香米和“稻虾米”商标,今年又委托第三方申请农业部“有机农产品”标志标识。为更好带动本镇农业产业化发展,2020年初他自筹资金500余万元,申请立项农业设施用地8.15亩,投产日加工30吨原粮的自动化生产线六套,附设日加工能力60吨的精米加工设备和配套仓库及晒场。该规划已获得县、镇立项,并作为农业产业化牵动项目筹建中。说起将来,刘长青充满自豪地说:“以后再也不怕稻子烂在田里,不怕稻贩子恶意压价,蓉城的优质大米不会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了。”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蓉城镇建兴村种植大户刘长青的丰收之年。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缩影,也感受到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变化。(龙卷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