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一场特别的庭审在舒城县河棚镇泉石村进行。一面国徽、四个席卡、一张方桌、几把长椅……“临时法庭”就此搭建完成,几十位农闲的村民坐在屋檐下旁听。
“被告,你对诉状上的事实和请求有什么意见?你是否还有其他请求……”正在审理的是一起家庭成员间的居住权纠纷案,被告巢某与梁某系夫妻关系,二人与巢某的父亲巢某林、后母杜某生活在一起。一个月前,双方因家庭琐事发生纠纷,致使父子反目,曹某林与杜某便将巢某夫妻二人告上法庭,要求二人搬出去。该案经当地司法所、派出所介入调解未果,河棚法庭受理后,考虑到原告年事已高及案件的社会影响,遂决定采用“背包法庭”的方式,在当事人家附近开庭,方便当事人诉讼,并起到现场宣讲法律的效果。庭审过程中,原被告分别举证质证,就相关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辩论,审判长对各个环节进行引导把控,整场庭审有条不紊,充分保障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我家离这里不远,法官直接来这里开庭,我们就不用为了案子来回跑了,确实是方便很多。”曹某说。
“背包法庭”不仅便利法庭干警巡回庭审,还有助于外出调解工作的开展。今年春节前夕,河棚镇河棚村的黄某因要求返还原物到前夫家理论并发生冲突。适逢春节将至,若不及时调解,很可能导致纠纷升级,出现民转刑案件。为止诉息争,河棚法庭干警多次联系当地党委政府,并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将“背包法庭”搬进了河棚镇司法所。结合案情和当事人家庭情况,法官分别单独找原、被告沟通,深入分析利弊,耐心释法说理。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和解协议,一起随时可能激化的矛盾得以有效化解。
“我们经常清晨去、傍晚回,最远一次跑了40多公里。去一些山村时,需要背着设备爬上去,山路不好走,坑坑洼洼的,年轻的同事刚开始还不适应,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河棚法庭庭长何流介绍说。河棚法庭是典型的山区法庭,自2016年以来该庭通过沿用“背包法庭”的方式,推行“田间法庭”“假日法庭”,将巡回审判常态化,最大限度发挥辐射效应,将审判工作延伸至辖区每一个角落,目前已累计巡回开庭一百余场次。
“‘背包法庭’是六安两级法院致力于建设智慧法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打造‘背包法庭’主要是为了方便当事人,审判人员也能到现场了解实情。群众参加旁听,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宣传效果。”舒城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成涛表示。舒城县法院共下辖5个基层法庭,有3个基层法庭属于山区法庭,目前每个基层法庭都配备了“背包法庭”设备。
据了解,“背包法庭”是六安市首创品牌。2015年11月,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革命老区山多路远的实际情况,创新性使用背包式移动科技法庭进行巡回审判。巡回审判时,法官“背包下乡”,通过“便携式移动科技法庭系统”,实现全程音视频录像及局域网上直播,将庭审开在百姓家门口。这样既做到了司法便民,又提高了办案效率,同时彰显了公开、公正的司法权威。2016年,省高级人民法院将“六安经验”推广,在全国率先为全省基层法院配备了移动背包科技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