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户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强化、优化产业扶贫尤为重要。与之相匹配的是加快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改革,特别是承包土地的流转,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推广新技术,运用新品种,发挥特色、做强特色产业可谓重中之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的目的是激发和提升脱贫内生动力,让贫困户“离开拐杖也能走路”。以产业支撑,拉动土地流转,加上政府搭台,不仅可以巩固脱贫、而且能够有效防止返贫,是“扶智”与“防返”的有机结合,是户村增收、脱贫致富的长久之策。
近年来,砀城镇李屯村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举措并放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依靠拥有近300亩集体土地这棵“梧桐树”的资源优势,招揽经营大户,吸引项目资金,通过集体土地租赁和农户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大樱桃种植,着力推进产业扶贫提质增效,实现户、村增收,带动了更多贫困群众分享产业扶贫红利,就近就业增收。也正是土地资源优势的发挥,农业特色种植业的主导地位突出,带动了集体经济迅速发展。集体收入由2016年前单一的土地租赁年收入10多万元达到2020年集光伏发电、冷库、扶贫工厂、电商驿站、土地流转、特色种植项目收益等60多万元,加上签约预期可望突破百万元的水平;贫困户的就业、产业也实现较快增长;户收入实现了连年增长由2016年人均7000多元达到目前的13000多元,村收入在连年增长的基础上近两年甚至实现翻番。产业园的“田园牧歌”模式闻名远近,在较大范围内发挥了示范作用。村带动主体“荣浩农业扶贫产业园”于2018年获得全省产业扶贫十大示范园称号。李屯村荣获“全省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十大示范村”称号。
资源邂逅能人是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
2017年安徽荣浩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荣作为村里的能人,被国家扶贫政策所吸引回村创业,承租了集体土地暨大樱桃棚,村集体年分红10.3万元。荣浩公司还托管了村电商驿站与扶贫工厂,村集体年收益2.6万元。为支持荣浩公司扩大生产,农发局投入268万元用于产业园的温室大棚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年收益2.68万元。组织部门以党建引领,选派干部支持集体发展资金10万元投入产业园,村集体年收益1.5万元。荣浩公司还吸引了另一家合作社的加盟,进一步提升了村产业园的管理水平和带动脱贫的能力。砀山县与广德县对接帮扶项目落户村产业园,广德县首期投入330万元,建设14个大樱桃温室大棚,交由荣浩公司经营管理,村集体年收益16.5万元。去年以来,砀城镇打造的千亩樱桃园项目,李屯村以依法清理杨树为铺垫、以土地流转成熟为先机,取得了“当仁不让”的项目落户的机会。500万元的国家产业扶贫资金,吸引了安徽旭泽丰果业公司入驻李屯产业园,村集体年收益25万元。根据园区产业发展需求,1040万元的国家产业扶贫资金接续投入李屯千亩樱桃园,村集体年收益将再增52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20万元。
土地合法流转是稳定增收的情愿之选
2019年千亩樱桃园项目落户李屯。第一期500万元的国家产业扶贫资金,就吸引了安徽旭泽丰果业公司入驻李屯产业园。根据园区产业发展需求,1040万元的国家产业扶贫资金已经完成在李屯千亩樱桃园的立项、招标,进入现场施工阶段。资源吸引产业项目,项目带来资金投入,资金促进土地流转。千亩樱桃园项目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以贫困户和一般农户承包地流转方式,使得村民土地在流转后“旱涝保收”的同时,誊出时间和精力再度就业、创业,实现了土地资源和劳动价值的全方位释放。产业项目土地流转把国家项目资金的投入,带动主体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农户土地、劳动力资源的释放有效地进行了链接。农户、集体、大户三方利益的“捆绑”运作,愈加显示出土地健康,平稳,有序流转的重要性。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及时、全方位的跟进服务,积极做好协调、疏导、签约服务和履约监督,不仅使得农户承包地的流转从观望、趟水期,迅速进入收益、释放期,积极、主动、自愿流转土地已经“争先恐后”;同时使得带动主体解除了后顾之忧,更加全身心投入经营;这也为集体收益的长期稳定并实现逐步增长夯实了基础。
随着千亩樱桃园项目落户李屯,不少种植专业户瞄准了李屯村“地利、人和、路通畅”的良好环境,葡萄、草莓、果蔬、辣椒制种等种植专业户也纷至沓来,对村民承包地的流转需求日益增大。承包地流转不仅使得村民“旱涝保收”,而且誊出时间和精力再度就业、创业,实现土地资源和劳动价值的全方位释放。继国家扶贫项目千亩樱桃园荣浩农业科技公司、旭泽丰果业公司的土地批量流转后,村民又发起了自愿合作、集约经营的种植产业发展模式。近来,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项目在曹新庄、舒王庄自然村的实施,达成了覆盖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共150余亩承包土地的顺利流转。
创岗拉动就业是产业扶贫的增值选项
产业园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贫困户收入为目标,在创造各种就业、务工岗位的同时,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务工、就业,使得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得到一份务工收入。李屯产业园区现长期聘用贫困户100余人在家门口务工,每月平均增加收入1000余元,目前均已经实现脱贫或达到稳定脱贫标准。仅2017年一个生产周期就为130多个贫困户人口提供了务工岗位,每个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00元左右,130多个贫困人口均实现稳定脱贫,为户脱贫、村出列提供了保障。随着产业园区的不断扩产扩能和土地流转后的劳动力的释放,能够就近务工、就业的贫困户和农户逐渐增多。
项目托管经营是电商产业的模式优选
根据分析认为,项目经营能力是村两委的短板。经过慎重考察,村两委决定将村电商扶贫驿站与扶贫工厂委托给富有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的安徽荣浩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村集体年收益2.6万元。与此同时,扶贫产业园还大力发展电商产业,通过和电商企业——鲜果时光商贸有限公司资源对接、信息共享、业务共做、利润共分,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商销售+创业孵化+就业培训+扶贫工厂+产业基地+物流配送”六位一体的扶贫模式,为有意愿的贫困户提供网店运营技术支持,帮助贫困户销售水果蔬菜,提高贫困户农产品销售价格,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技能培训指导是智慧扶贫的授渔之举
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员、帮扶单位与帮扶责任人、农业部门技术专家、园区带动主体形成合力,多措并举开展智慧扶贫的授渔之举。通过召开扶贫政策宣讲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向贫困户宣传产业扶贫有关政策,确保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到户。对具备自种自养条件的贫困户,根据其生产技能、资源等条件,指导其选择产业合适的自种自养项目;为已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开展产业评估,指导产业风险防范,对属“负面清单”的产业,积极帮助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贫困户所具备的条件,尊重贫困户意愿,指导贫困户从自种自养项目、农业务工项目、入股分红项目中选择最合适的项目申报,协助当地农业农村等部门完成特色种养业等扶贫项目验收、公示等工作。积极帮助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技术问题,对贫困户自己不能解决的,及时向县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反映并协调予以支持,与专家保持常态化工作联络和技术对接,接受专家的技术培训和到村到户巡回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了解市场行情,主动与农产品经纪人、农民合作社、企业、电商等市场主体沟通对接,推动其与贫困户签订产销协议,建立长期稳定订单合作关系,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后顾之忧,化解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产业园带动主题邀请水果、蔬菜种植管理专家针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开展现场教学、指导。通过以上面对面的集中培训和点对点分散指导,贫困户不仅学会了果蔬管理技术,提升了果蔬种植水平,产业自主实施和自主脱贫的精气神也得到了提振。另外产业园大力引进、种植、推广新品种水果和蔬菜,示范种植成功后,组织贫困户现场观摩学习,针对有发展意向的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产业园引进推广蔬菜和时令水果新品种,由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持,对贫困户进行示范带动,通过种植大棚草莓和蔬菜,实现产业技能助力脱贫。
延伸产业链条是提质增效的趋势臻选
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产业园区的垂钓中心、农业技术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户外拓展基地、农家乐、民俗文化馆等一系列休闲娱乐场地,将打造集自采、观光旅游、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于一体新型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电商销售+创业孵化+就业培训+扶贫工厂+产业基地+物流配送”六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使电商扶贫驿站成为贫困户农产品销售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就业和培训中心、产业基地和培育示范基地。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农企直通车、电商平台销售等形式,帮助贫困户对接外部市场,带动本村乃至邻村的贫困户和一般农户依靠产业增收、致富。
李屯村产业园健康的特色产业和有序的土地流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效形式,以“产业助发展、农户稳脱贫、户村齐增收”的目标要求,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高端论述和高瞻远瞩。(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