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这是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内在动力。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上脱贫远远大于物质上脱贫,对于脱贫能力有欠缺、脱贫意志不坚定的人,做好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思想引导、克服思想惰性是提升脱贫内生动力的根本前提,也是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必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收获实效。
近年来,蓉城镇积极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坚持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为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送温暖、送志气、送信心
加强技能培训。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组织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确保每一个有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口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形成贫困户——种养大户——农业科技特派员结对发展模式,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今年以来,全镇共培训贫困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100余人次,在田间地头“点对点”“面对面”指导农户300多人次。对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户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期,举办招聘会6次推荐岗位就业,带动35名贫困劳动者就近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开展转移就业,开发扶贫岗位,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项稳定脱贫项目。2016年以来,全镇实施了到村产业扶贫项目18个,共投入资金478.22万元;共实施产业到户项目共13批,涉及贫困户2914户次,落实补助资金337.3764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带动370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和流转土地实现稳定增收;开发岗位安置就业362个,吸纳贫困人口362人,共落实就业补贴2311人次103.54万元。
强宣传、多渠道、造氛围
文化活动营造氛围。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积极发挥“充电站”的作用,打造了以19个村(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网络,积极推广“互联网+文化”“线上+线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共举办道德讲堂、村规民约诵读、红歌演唱、送戏下乡、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免费公益艺术培训、为贫困户义务写春联等文体活动500余场,创作出《这样的人》、《扶贫这事儿》、《我是蓉城人》、《最美杨冲》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利用“多彩蓉城”微信公众号等媒介,选树先进典型广泛宣传,用身边人典型案例教育身边人,用榜样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斗志,让“懒汉”成功变形。2016年以来,全镇各类扶贫信息被学习强国、凤凰网、安徽日报等省级及以上平台采用123篇;被池州日报、灵秀青阳等市县两级媒体采用56篇,葛兔子、王龙青、万启恒、汪嫚仙、丁小马等众多贫困户的脱贫事迹被大家广为知晓,也更加坚定了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余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