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镇:扶贫队长潘弟兴践行使命显成效
来源: 陈亚光 2020-12-01 15:23:08 责编: 陈亮

1027398179601606789775(1)

​提起泾县泾川镇岩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2017年5月,年近六旬的潘弟兴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承载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从派出单位宣城市铁路办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往驻村所在地——岩潭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3年多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用脚步丈量初心,用行动践行使命,岩潭村1234户、11.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均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1606789775(3)

在他的带领下,岩潭村的班子由出了名的软弱涣散一跃成为全县先进典型,在泾川镇年度目标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居全镇前列,驻村工作队也收获了全县“最美驻村扶贫工作队”光荣称号。岩潭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16年24.36万元,一路攀升至2020年9月底的93.3万元,年底前将突破百万大关,村出列户脱贫成效不断显现,村容村貌改善日新月异。

“四点工作法”根治班子陈疴痼疾

到村伊始,面对145户299人的脱贫任务、贫困村出列的严峻考验,潘弟兴没有迷茫彷徨,更没有退缩畏惧,他迅速理清思路、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长期从事机关工作的他,深深懂得班子团结的重要性,在与村两委和其他两位工作队员短暂磨合后,他就提出“依靠不依赖、融合不貌合、参与不干预、放手不放任”的“四点工作法”。他以身作则,既不高高在上,也不事不关己,从而迅速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并增进了理解、凝聚了合力、增强了战斗力,打开了良好的工作局面。

一是依靠不依赖。在日常工作中,紧紧依靠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对村情户情了如指掌的优势,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不当甩手掌柜,而是亲力亲为深入到群众中去开展工作。借用该村一位扶贫队员的话说:“队长带头亲自干,我们没有理由不使劲干…”。

二是融合不貌合。真正把自己当作岩潭人、当作村两委的一分子,融入到这个集体中,与大家心交心、心换心地沟通交流,坦诚相见,逐步消除彼此的成见和隔阂,让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在阳光下消散。在他的影响下,村两委班子的团结状况日趋好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并呈现出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补台不拆台,到位不越位的良好局面。

三是参与不干预。对村里中心工作踊跃参与,只要有要求,他总是有求必应,大事小事都积极协助和参与,不当局外人,不乱下指导棋、不乱舞指挥棒,充分尊重村两委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树立他们的威信,支持配合村两委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四是放手不放任。加强扶贫工作队的管理,制定工作队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考勤制度,拟定工作计划,吃住在村,在岗在位,按要求每天网上签到和上报双月报、季小结。充分担当第一书记的责任,提醒督促和带头实施“四议两公开”程序,帮助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严防不廉洁、不规范、不民主行为的发生。

实践证明,“四点工作法”成效显著,曾经班子中不团结、软弱涣散等不良现象正悄然发生着惊天逆转。不仅如此,岩潭村脱贫攻坚成效多次经受省、市、县暗访督查的考验,并成为2020年脱贫攻坚问题整改现场会的唯一一个全市村级观摩点,全村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步入强力推进的快车道。

1606789775(2)

一串串沉甸甸数字背后的动人故事

宣城市区至岩潭村相距虽然只有50公里路程,但是对于潘弟兴来说,自他来到岩潭村,便把他乡作故乡。白天忙于脱贫攻坚与村级各项事务,夜晚则与寂寞孤独相伴,而且一干就是三年多,这期间常常一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他和他的队员们坚持吃住在村,放弃节假日,“5+2”、“白+黑”已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凝聚成造福贫困百姓的一串串耀眼的数字。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拉下面子、迈开步子、干出样子”是他到村后一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一是放下架子。“进农家门、听农家言、讲农家话、干农家活、想农家事、解农家难、助农家富”,足迹遍布每家每户,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下沈组贫困户七旬老人严莲子时常拉着潘弟兴的手说:“潘书记,只要看到你来了,我的心里就别提有多开心!”村民们都喜欢与他谈心聊天,说他没有干部架子,讲话接地气。

二是扑下身子。事事亲力亲为,他每年遍访贫困户达3次以上,村里所有文字材料都由他亲手执笔,耐心细致地传授议事规则、决策机制和工作经验。村干部们说,自打潘书记到我们村,村里的文字材料质量和决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镇领导们说,岩潭村自从有了这支扶贫工作队,全村各方面工作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岩潭村能有今天,潘书记功不可没。

三是拉下面子。为了尽可能地多争取项目和资金,多为群众办实事,几年来,他上下求索,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跑省里、跑市里、跑帮扶单位,为岩潭村道路、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仅帮扶单位支持资金方面每年都达30万元以上。三年共投入资金1244.36万,完成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6个。群众期盼已久的西山公墓道路如期建成、困扰上下沈组多年的黑臭水体终于得到根治、“肠梗阻”桂家桥完成拓宽改造、组组亮路灯愿望最终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同乐大埂灌溉渠全线得到整修。

四是迈开步子。几年来,他忘记自己年过半百的年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勇敢冲锋在前,千方百计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群众反映强烈的西山公墓道路建设工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当时在他的多方奔走和争取下,工程计划当年开工兴建,不料建设过程中因材料费猛涨,工程中途停工。经他出面再三协调,2019年10月准备重新招投标,但又因工程项目资金已调剂,又导致工程停工。他又多次辗转省、市、县交通部门协调,该项目最终挤入2020年计划,向岩潭群众又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五是干出样子。“工作几年给村民留下点什么”始终是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不竭动力。“工作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样子,什么事情都不含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岩潭村已全部实现人人住上安全房、家家喝上自来水、户户用上宽带网、组组通上水泥路、路灯亮化如白昼的美好愿望。村民们逢人便说:“没有潘队长付出就没有咱们现在的好日子”。

三年来,帮助贫困户累计申请小额信贷162户727.2万元,落实到户帮扶资金238.85万元,自来水到户率、住房安全率100%,协调帮扶资金170.6万、实施帮扶项目4个,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年增幅31.67%,贫困发生率由10.08%降至为O…。2020年岩潭村的工作呈现出“四高”的喜人局面:一是高水平实现户脱贫成效稳固、村出列成果巩固的目标,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082元。二是高标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跨越,一举突破90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0.95%;三是高强度推进基础设施的改善,超额完成年度计划,道路硬化、沟渠通化、村庄净化、农电深化、路灯亮化等“五化”工程全部完成;四是高力度协调扶贫资金,争取到位各类帮扶资金340万。这一串串沉甸甸数字的背后,无不凝聚了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和汗水。

1606789775

做实“四本帐”力促贫困群众实现“四个转变”

几年来,潘弟兴从一个扶贫“门外汉”蜕变成扶贫“专家”,用他的话说就是做好“四本账”,才能当好“扶贫人”。一是“转好账”。要把扶贫政策不落一户地精准传递到千家万户。几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认真领会上级精神,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全面落实就业、教育、健康、产业、金融、住房、饮水等扶贫政策。贫困群众杨礼荣、郑仕滨、宦知彬、白玉兰等身患大病户通过健康、就业、教育、产业等综合性帮扶措施,家庭收入稳步提升。二是“记好账”。认真梳理帮扶措施所取得的具体帮扶成效,在得到帮扶对象确认的基础上记录在册。《扶贫手册》真实记载帮扶贫困户的全过程,《收入核算表》准确反映家庭收入的全貌。三是“算好账”。协助帮助联系人、贫困对象户,核算好年度收入是盘点贫困户年度收入的重要一环,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总是不厌其烦分门别类地帮助每户贫困户精准核算,力求年度收入真实精准。四是“对好账”。是否采取了帮扶措施,帮扶措施是否取得成效,能不能给贫困户以实质性的帮助,感受最深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的是贫困户。因此,与贫困户面对面地算好账、对好账是让贫困户增强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的重要环节,也是扶贫成果的最重要体现。做实“四本账”,不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是岩潭村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岩潭村脱贫攻坚工作扶贫重心正由“量变”向“质变”转变、帮扶措施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扶贫方式由“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脱贫主体由“躺着脱贫”向“站着脱贫”转变“四个转变”的可喜变化。

在过去的几年里,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潘弟兴同志团结带领岩潭村广大干群锐意进取,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自强不息、雷厉风行、实干创新,共同铸造出了岩潭村脱贫攻坚史上的灿烂辉煌,他工作在先,吃苦在先,两委班子及驻村工作队在他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为全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在潘弟兴同志的带领下,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岩潭正在奔向新的美好未来。(陈亚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