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璧县灵城镇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定位,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聚焦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绽放灵城大地。
着眼“三结合”,立足基层定方向
一是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坚持党旗引领、党员带头,组建镇村两级志愿服务队伍、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年累计超过200多次,参与群众达5000余人次。灵璧蓝天救援队、灵璧蓝天应急救援队和馗乡义警协会开展志愿服务已成为灵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一道靓丽风景。
二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扶贫先扶志和智、治穷先治懒和愚。持续开展精神脱贫,坚持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之火点亮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心灯,聘请了农业专家、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爱心企业家等,为贫困户送政策、送信息、传技术,做到户有致富项目、人有一技之长,鼓励贫困户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到自力更生,坚定脱贫信心。
三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同时,有序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4字方针,全方位、多渠道、高频率向群众广泛宣传,明确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抓产业发展,要立足灵城镇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在9个村分别培育了糯米玉米、越冬花菜、茼蒿、草莓、蜜薯、大蒜等产业基地,助推农户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走好“三步棋”,积极谋划明路径
一是加强领导建机构。为充分发挥党的舆论引导作用,灵城镇建立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立22个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镇村组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打好培育文明新风“组合拳”。通过“党员活动日”“主题党课”“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实践活动,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二是整合资源建平台。坚持“党委推动、党员带动、党群联动”的原则,统筹整合综合文化站、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各类公共资源,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微信平台,用小平台建起大阵地,小乡音讲述大道理,小手机承载大智慧,小善举传递大温暖,全面推进灵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
三是围绕需求建队伍。围绕群众关切,充分吸纳党员干部、机关职工、“五老”人员、致富能人、乡土文化人才、产业带头人、新乡贤人物等多方力量,开展大众化志愿服务。目前,已成立了7支镇级志愿服务分队和“3+N”村级志愿服务分队,注册志愿者2300多名,打造了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
念活“六字诀”,文明实践谱新篇
一是“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课堂进行集中宣讲,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为小阵地开展流动宣讲,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二是“评”: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群众推选等方式,开展推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涵养文明乡风。近年来全镇涌现出2名“中国好人”、3名“宿州好人”等道德楷模。
三是“帮”:紧紧围绕残疾、贫困、孤寡等弱势群体实际需求,广泛开展爱心助残、精准扶贫、关爱老人等系列志愿帮扶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就业增收等方面的困难。通过帮扶活动的开展,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有忧必解、有难必帮、有困必扶、有求必应的“连心桥”。
四是“乐”: 建设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书画室、舞蹈厅、戏迷之家等,使之成为群众自娱自乐、人气较旺的地方,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往深里走、往实里去。
五是“庆”:依托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我们的节日”主题, 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切实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
六是“赛”:积极适时的组织群众性文体比赛活动,让群众在一起比一比、赛一赛,起到比学赶超、交流感情、和谐和睦、团结进步的作用,有力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一项重要任务,灵城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先进、争创一流,建好主阵地,打造共同体,健全新机制,发出最强音,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成为实践科学理论、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推动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新引擎。(灵璧县灵城镇党委书记 胡茂臣)(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