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今年以来,安徽省砀山县采取多项措施,坚持党建引领,立足群众视角,聚力共建共治,着力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点燃城乡发展“红引擎”。制定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操作办法和重点任务,编印《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指导手册》,对基层党组织的重点任务和验收标准作出明确;持续深化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开展党建引领“红色物业”试点,探索形成“镇(园区)整合力量统筹抓、社区属地管理直接抓、物业协调联动兜底抓,网格因地制宜直接抓”的四级联动工作格局。
立足群众视角,解好民生诉求“方程式”。按“每100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且单处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300(400)平方米”标准,通过调剂、新建、租用等方式,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达标。深度整合养老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等既有资源,通过改扩建等推进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共有27个社区养老服务分中心。
聚力共建共治,奏响协商自治“新乐章”。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持续完善城乡社区重大问题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等制度;成立村(社区)协商委员会,公开选举议事会成员和智囊团,建立议事清单和协商目录,制定议事制度和工作章程,规范基本流程,探索村(居)民小组协商、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管理,维护居民权益;结合移风易俗修订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成立由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共同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变“约束式”管理为“自发式”遵循。听取各方不同意见,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求得村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从而获得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通讯员 李艳龙 王淑君)(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