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延长酥梨产业链 精准扶贫显特色
来源: 李艳龙 2020-12-29 15:05:05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1222093315

安徽省砀山县是水果大县,素有“中国梨都”“中国酥梨之乡”的美誉,现拥有吉尼斯纪录认定的世界最大连片果园,年产各类水果30多亿斤,其中砀山酥梨约15亿斤,是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砀山酥梨等水果生产和加工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近年来,砀山县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砀山酥梨的优势,深挖产业优势,变废为宝发展食用菌,发展花果生态旅游,多种方式精准带动,在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深挖产业潜力,变废为宝发展内循环

砀山县有近百万亩连片果园,每年修剪果树产生的废弃枝条多达4亿公斤。砀山县委、县政府经多方充分论证,决定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将废弃果树枝条粉碎熟化,制作成栽培食用菌的培养基,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食用菌产业成为该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目前,该县形成“果-菌-肥-果”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可消化废弃果树剪枝3000万斤,节约木材4.5万立方,菌袋废弃物全部生产生物菌肥,施用于果园,实现废物零排放。每亩可为果农节约成本400-60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砀山县充分利用产业扶贫政策和资金,建成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4个,出菇大棚165个,果枝食用菌基地3.66万平方米。此外,砀山县开发了富有扶贫情怀的“亲菇”、“亲耳”等区域公用品牌,带动贫困户3000多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依托产业特色,整合资源发展新业态

近年来,砀山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国家生态补偿政策,设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酥梨采摘、休闲度假等新兴业态,促进“旅游扶贫”。

积极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坚持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果林特色资源优势,打造旅游扶贫典范。“我利用家里的空闲房间,创办乡村‘农家乐’饭店和民宿,让游客在我家吃住,还能销售水果、罐头等特色农产品,今年4月梨花节的10多天,就净赚4000多元。”这是砀山县良梨镇崔庄村60多岁贫困户贾立春的幸福心声。

另外,该县还创新“农庄+游购”、“生态+文化”、“景区+农家”等模式开展扶贫工作。近3年来,砀山县游客达到3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4亿元,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推广精准带动,构建利益联结促增收

该县大力推广精准扶贫五大带动模式,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入股分红。选择信誉好、盈利稳定、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周边贫困户以产业发展补助资金、自有资金以及农机设备等资源参与入股分红。目前,入股分红的模式带动2.2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元。

二是技术服务。组织县级产业扶贫专家组通过技术讲座、现场观摩等形式分产业、分人群进行培训授课,每个基层农技人员包保服务2个自种自养贫困户,为其提供长期、无偿、全程的技术服务。通过开展300余场次农业技术集中培训,累计培训4万人次,对所有有种养业技术需求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至少1次培训,切实的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三是先行垫资。由合作社垫资先行购买优质农资,提供给合作社社员和贫困户,待产品销售后再返还合作社,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的困难。

四是建设冷库。在以酥梨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中建设高标准冷库,由经营主体入驻经营,为村集体提供收益。同时,村集体免费或者低价帮助贫困户储藏砀山酥梨和皇冠梨,解决贫困户水果储存难的问题,实现错季上市,提高产品效益。2017-2018两年来砀山县共建设了60座500吨的冷库,极大地解决了砀山酥梨储藏难的问题,累计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500万元以上的收益。

五是助销帮扶。通过“固定销售+网上销售+贫困户”模式,将贫困户的酥梨等农产品直接、快速销售,提升产品效益。通过电商有效带动了2万余户、3.8万余人摆脱贫困。(通讯员 李艳龙)(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