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砀山县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夯实服务基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健康脱贫”。
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改善服务环境。印发《砀山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对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和标准;深入开展“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优质服务基层行”“卫生室标准建设提升工程”等活动,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2018年以来,全县13个镇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就医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村卫生室99个,改扩建67个;2020年又实施良梨、官庄、刘暗楼等镇卫生院扩建项目和18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落实,为镇村卫生室配备健康一体机325台、人脸识别平板电脑300台;改造升级全民健康网站,实现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全面健康体检系统全覆盖,给贫困人员提供成本更低、就医更便捷和质量更高的医疗健康服务。
二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业务水平。结合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推进全科执业医生的“县管乡用”和全科执业助理医生的“乡聘村用”管理机制,2020年实现每个镇卫生院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在招聘、津贴、评选评优和荣誉表彰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充分调动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2019年以来共为镇卫生院招聘人才30人;积极推进村医养老保险的办理,解决其后顾之忧;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扩大村医队伍来源,今年该县共签订10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乡村医生定向委托5人;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举办镇、村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9期,培训人员2100余人次。
三是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缓解群众“看病难”。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现有紧密型医共体框架的基础上,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和要求,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逐步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人事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远程医疗、药品耗材采购、公共卫生政策落实,医保制度等,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
四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托县域医共体对口帮扶,成立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卫医生、药师等组成的县、乡、村三级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06支,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签约服务方式,按照家庭医生签约“个人自愿、应签尽签”原则,对照签约协议,履行签约服务,集中开展上门访视服务、健康体检服务、逐级转诊服务等履约服务工作,使居民足不出户治疗日常的疾病、了解保健知识,为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上门护理、康复指导等贴心服务,对重点签约人群进行重点管理,优先签约、优先服务。截至目前,全县有偿签约 91745人,内含服务内容 1356250条,已执行 1344180条,履约率为 99%。(通讯员 李艳龙 郭盛龙)(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