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砀山县人民法院以公平正义为根本追求,采取四项新举措,持续强化执法办案能力,取得显著成效。在近日举行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砀山县法院被授予“全国优秀法院”称号,这是宿州市法院系统建院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据悉,2020年,砀山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8862件,结案8803件,结案率99.33%,同期分别增长11.68%和15.87%,名列全省前列,位居全市第一。一线法官年人均办案200件,平均每1.25个工作日就办结1件案件。
繁简分流,民事审判按下“快捷键”。砀山县法院2018年受理民事案件4413件,2019年4940件,2020受理5375件。面对每年超10%的案件增长量,砀山县法院通过推进繁简分流,成立速裁团队,构建“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模式,2020年民事结案率99.42%,民事审判质效位居全市第一,进入全省前列。
深入推进繁简分流工作,按照“2+1+2”模式,成立四个专业化速裁团队,全面加大适用速裁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等简易程序的力度,2020年以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4767件,占全部民事案件的88.69%,平均审理天数仅为35.03天。创新“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模式,建立专门速裁庭,成立调解团队,实现了多元调解与速裁无缝对接,民事案件审理周期大幅缩短,平均审理时间仅为47天。
精耕细作,强制执行跑出“加速度”。2021年1月13日,关某等人将一面写有“公正维权利国利民,执行有力利剑厉行”的锦旗送到砀山县法院执行局接待室,至此,一起涉及7人的农民工工资的系列案件仅9天即全部执行完毕。
近年来,砀山县法院不断创新执行方式,通过团队化执行,网格化执行和精准曝光措施,精耕“执行工作田”,跑出强制执行“加速度”。建立了事务团队、快执团队、普执团队和终本团队等4个特色执行团队,专人专责,打破一人包案到底的传统办案模式,实行简案快执、繁案精执。通过团队化执行模式,法院执行工作由以往的单打独斗、一人到底,转变为现在的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了执行工作的整体效应。探索建立网格化执行模式,在每一个自然村确定一名执行联络员,协助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和人员下落,有效缓解了“人难找、财难寻”问题,全年协助查找被执行人558人次,出具财产证明479件。不断加大执行惩戒力度,充分运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利用城区公交站牌和乡镇政府宣传栏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精准曝光。全年精准曝光失信被执行人974人次,限制高消费1314人次,拘留拘传239人次。大力开展执行攻坚专项行动,共开展专项行动11次,通过凌晨出击、深夜突袭等方式,有效保障了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
长效常治,扫黑除恶打出“组合拳”。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开展“六清”行动及案件诉审大会战,成功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件,判处罪犯21人,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涉黑涉恶案件全部“清零”。进一步加大“打财断血”力度,执行涉黑涉恶财产1621.63万元,查封房产9套,移送的涉黑涉恶案件全部执结,真正实现了“黑财清底”。依法惩处经济犯罪,审理“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8件,判处罪犯46人,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高效审理认罪认罚案件212件,平均审理期限16天,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十二字诀”,行政审判干出“新作为”。一个区域行政诉讼案件的减少,往往从侧面反映了该区域依法行政水平的提升。近年来,砀山县法院积极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助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行政案件始终保持低位运行,审判质效稳居全市第一,受到了省高院的高度肯定。积极探索“早介入、多协调、引重视、树权威”行政审判“十二字诀”,在全省率先设立行政案件协调室,47件行政诉讼案件经协调自愿撤回起诉19件,协调率40%。全力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18次,出庭率64%。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法审结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0件,全力保障砀山绿色发展。强化诉源治理,联合公安、环保等12家行政机关建立行政争议联动协调机制,合力预防和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通讯员 李艳龙 李怀春)(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