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工吃好“舒心餐” 为共建共享注入“加速剂”——朱集西煤矿加强食堂管理做细民生实事侧记
来源: 邵明可 尹圳 周欢/文 李刚 周欢/图 2021-01-28 09:43:08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1222093315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07

​走进皖北煤电集团朱集西煤矿职工食堂,5000平米的用餐大厅窗明几净,现代工业风装修风格硬朗但不失温馨,热气腾腾的橱窗前摆满了各类花式菜肴:红烧龙骨、酸菜鱼、火锅鸡、油焖茄子、洋葱牛柳、鲜菇炒肉……新鲜的菜品、丰富的菜系,征服着广大职工群众的味蕾,20多米长的窗口前拥满了“食客”,不少人来回驻足,一时犯了“困难选择症”……

职工的期盼在哪,企业的关注点就聚焦在哪。近年来,朱集西煤矿致力于让职工吃好“舒心餐”,在职工食堂这一民生福祉项目上,下绣花功夫,做暖心实事,着力打造舌尖上的矿山、办好“别人家的食堂”,在坚持把职工关注的“小事情”一件件办成中,让广大职工群众切身感受到皖煤大家庭的温暖,为共建共享注入了“加速剂”。

办出特色,近9成职工为食堂点赞

1月25日15点,早班升井后的掘进职工葛德松来到职工食堂。疫情期间,他自觉和工友保持一米距离排队就餐。点上一碗牛肉汤,浓浓的骨汤配上牛肉、粉丝,香气扑鼻,配上一块刚出炉的热烧饼,入口爽滑,外焦里嫩。不一会儿,大快朵颐的葛德松额头上便冒出了微汗,今天的饭菜让他觉得很满意。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13

让职工满意,正是朱集西煤矿食堂升级改造的初衷。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过去的职工食堂常年守着老师傅、老菜谱、老味道,传统“老三样”无法满足职工多元化的用餐需求,价格高、味道差,让专注于做“大锅饭”的老食堂大多数时候显得冷清而落寞。

“职工一日三餐看似一个小问题,其背后却考验着企业管理的大智慧。它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领域最直接的体现。”朱集西煤矿党委书记王开祥告诉笔者,去年3月,朱集西煤矿接管食堂后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食堂满意度仅为22%。

“初次调查结果不好看,朱集西煤矿是千米深井,劳动强度非常大,而且我们矿区位于淮南市偏僻地区,远离市区,3000多名职工大多来自宿州、淮北、阜阳等地,每月要在矿上待上20多天,没有理由不让大家吃饱、吃好。”朱集西煤矿矿长刘瑜表示,抓牢职工的胃,才能留住人才的心,朱集西煤矿下定决心将食堂升级改造,让职工群众吃出满意度。

吃得好、留得住?跟得上形式、对得上胃口、赶得上变化?围绕着老食堂的这些痛点和问题,朱集西煤矿开启一场变革势在必行。

坚持成本化运营,让利于职工群众;组织招聘厨师团队,丰富菜系品类,适时调整菜单;对厨房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新添置剁肉机、包子机、电磁灶;打造食堂餐饮文化,制度规范上墙,防疫健康知识标语宣传画上墙,装修改扩建用餐场所……渐渐地,职工慢慢发现这个老食堂与过去不一样了。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17

食堂档口悬挂着的LED大屏上分出若干个小屏幕,实时显示着后厨的每一个工作细节,明厨亮灶让食堂监控有了“千里眼”。橱窗下面的各种菜品新鲜出炉,荤素搭配、营养健康……

除此之外,食堂的就餐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墙壁上挂上了各类精美海报,残羹回收处设有干湿分类垃圾桶,服务人员打饭前会向顾客道一声问候……

“食堂的饭菜品种丰富,价廉物美,我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就餐,好久没去过外面吃了。”掘进事业二部职工杜风雷点赞食堂的新变化,相较于过去品种单调的菜品,现在食堂的花样多了,他很满意。他说,每逢休班回家时,很多人都选择买点食堂自制的包子和卤菜,打包带给家人品尝,让家人放心。

“在最近一次民意调查中,职工对食堂满意度已达近90%。”朱集西煤矿工会主席刘祖飞介绍说。

如今,“吃在朱集”的说法慢慢在矿区流传,漫步矿区,说到食堂,很多职工都是一脸自豪。

办出水平,办成“别人家的食堂”

1月26日,朱集西煤矿后勤部部长李本成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会同矿群团部、经管部、纪委、财务部等部门人员,对送往食堂各类食材组织验收。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21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李本成他们不仅要一丝不苟地查验核对各类食材的数量、价格、保质期及相关票证,还需要从货物来源、流通环节等严格把关。

从源头把控食材是食堂管理的第一步,该矿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到蒙城华康、蒙城新发地、凤台蔬菜批发市场、淮北中瑞批发市场及米、面、油、肉联厂等食材基地考察调研,行程近1500公里,洽谈100余个商家,通过多轮比价招标,最终选定供货商。

“只有多走几步路,多访几家店,心里才能踏实些。只要让职工花少钱,吃好饭,都值了。”李本成一边填写食材进厂记录,一边向笔者介绍食材验收标准。

在收货确认无误并签字后,各种食材被分类送至保鲜库、冷冻库、储藏室,开启了美食烹饪之旅。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25

“我们的食堂,每天基本要供应70至100个菜品,接待近万人次用餐。”李本成介绍,在菜品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大厨们也在挖空心思研发新菜、提升菜品的口感,不断满足职工个性化的需求。

从“特”字入手,朱集西煤矿食堂推出了“456+”的菜品体系,“4”即每天在小炒窗口推出一款“特价炒菜”,炒菜必须是荤菜,价格仅为4元;“5”即置办“特色小吃”,馄饨、牛肉汤、水饺、手擀面一海碗均为5元;“6”即推出两荤一素“特惠盒饭”,每三天更换一次“花样”,用“花样”来调节“众口”。“特惠盒饭”在成本降低2~3元基础上一经推出,每天销售都在400份以上。职工在购买“特惠盒饭”时,还免费为他们提供汤饭;“+”即时令饭菜,在一些节日,推出相应食品。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28

中午就餐时间,采煤事业一部职工崔路路走到卤菜窗口,花14元买了半斤猪头肉打包准备回宿舍。“现在肉价飞涨,市场上这个价格根本买不到,这里的所有菜品均是以成本价出售,我们也享受到了‘别人家的食堂’的待遇。”崔路路不吝为自家的食堂点赞。

为保证饭菜质量和价格透明度,朱集西煤矿组织财务部、经营管理部、综合办公室、群团部等职能部室联合职工代表组成价格委员会,参与菜价监督和菜品验收,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食堂公开透明运营。食堂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定期走访周边蔬菜、肉禽、米面粮油批发市场,详细了解菜品、价格等相关情况并与选定的食堂供货商进行交叉比较分析,优中选优,确保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取最优质的菜品。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32

“我们在食堂后厨安装了36个摄像头,显示屏设在食堂大厅,实时显示后厨运作状态。就拿洗菜来说,现场洗菜人员在清洗过程中,谁清洗谁负责,如果把配好的菜交给厨师加工中,发现蔬菜还存在残留物,将对洗菜人员进行处罚。”食堂队长吴大同说,为了规范作业流程,还对各岗位工种制定了10余个流程,确保职工按岗位流程作业。

为保持舒适的用餐环境,该矿还推行定区、定时、定人、定标“四定”动态巡回保洁机制,时刻做到人走、桌净、地面清。

办成文化,食堂成为矿山另一张名片

饮食,是一种文化。职工食堂餐饮服务的推陈出新,也印刻着矿山文化的印记。

在朱集西煤矿职工食堂最前方的饭桌上,一块标有“矿领导就餐处”字样的席卡引人注目。但这并不是什么特权座位,而是提升食堂管理的创新举措。该矿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当班值日的矿领导不仅要和职工同下井,还要和职工同会餐,亲身体验用餐环境,实地解决用餐问题。

“领导干部走进大食堂,在职工眼皮底下‘开小灶’,和大家有饭一起吃、有粥一起喝,就是对共建共享皖煤文化的最好诠释。”刘祖飞表示。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36

除了改善饮食,让职工吃得更好之外,用餐体验也越来越被重视。朱集西煤矿职工食堂推出了美食预约服务。职工通过手机电话和微信号就能在小炒窗口提前点餐预定。小炒窗口工作人员按照下单顺序备单出餐,职工随到随取,减少了等待时间,解决等餐耗时烦恼。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38

1月26日23时,中班升井后的采煤事业二部职工张恒和工友一道来到食堂窗口,报上名字后,领取了“私人订制”套餐。食堂24小时营业,职工不论何时就餐,都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这种贴心服务,让张恒和工友倍感温馨。“这就是家的感觉。”张恒笑呵呵地说道。

“我们每晚都会致电矿调度指挥中心,询问井下中班作业人数准备饭菜,保证让工友们吃饱吃暖吃好。”李本成表示。

“食堂不仅仅是让职工填饱肚子的地方,更是企业服务职工的平台,这种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变,标志着朱集西煤矿食堂餐饮服务已进入2.0时代。”王开祥介绍。

微信图片_20210128094241

眼下,朱集西煤矿还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餐饮育人,探索走一条食育的新路。比如,到了冬至、清明这样的节气,食堂会推出时令菜肴、点心,伏羊节能喝上羊肉汤,端午节能吃上热粽子。

“伙食保障到‘胃’,吃好也是战斗力。我们把‘让职工吃好饭作为践行共建共享皖煤文化理念、增进职工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着力把食堂打造成为矿山的另一张名片,最终从‘舌尖上’催生战斗力。”刘瑜表示,下一步,朱集西煤矿还计划拍摄制作食堂专题片,作为后续引进延揽人才的重要法宝。

“以职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也不是一句口号、而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只有心里装着职工,才能真心真意为了职工,只要真心真意为了职工,就没有干不好的事,也没有干不成的事。”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赵国忠表示。

一件接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在2020年的民生答卷中,朱集西煤矿听民声、顺民意、聚民心,实事好事换来一片称赞之声,让职工群众喜上眉梢,暖在心头。(通讯员 邵明可 尹圳 周欢/文 李刚 周欢/图 )(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