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椒 | 春节期间 安徽日报头版连续6天7次关注全椒
来源: 2021-02-18 10:40:48 责编: 何兰

170412817928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农历牛年春节,《安徽日报》头版连续6天7次关注报道全椒就地过年、文化活动、坚守岗位、全面小康、交通建设、节日消费等方面。

其中,头版头条单条1篇,头版头条汇编2篇,头版单条2篇,头版汇编2篇。下面将这些报道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安徽日报》2021年02月13日1版)

江淮多喜庆 “云”端庆团圆

本报讯(记者 张理想)狂奔的健硕金牛,翻滚的彩色祥云,绽放的绚丽礼花……2月11日,大年三十,合肥市天鹅湖周边楼宇霓虹璀璨、流光溢彩,拉开持续多日的盛大新春灯光秀,为市民营造别致的风景。鼠遁春风至,牛携喜气来。从淮北到江南,各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闹新春、庆团圆,广袤的江淮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岁末年初,红红火火的“送文化年货”活动为千家万户送来欢声笑语。今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为避免人群聚集,文艺工作者或组成“小分队”下基层,或相约“云”端献才艺,将江淮新春装点上浓郁的“文艺范”。省文联书法“小分队”走进引江济淮工程蜀山枢纽、派河口枢纽工地,为留皖过年的建设者们写“福”字、送春联、剪窗花。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孟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丹红、何云、汪育殊等文艺名家,参与录制“送欢乐 进万家”——2021年安徽省文艺界迎新春联欢会,将近年来新创优秀节目以及经典作品汇聚“云”端,邀请城乡群众共享文艺“大餐”、共度新春佳节。“打竹板,贺新年,牛年好事喜连连……”来安县半塔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王祖道自编自演自录一段《快板贺新年》小视频,在除夕当天上传到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多个社交平台,为身在家乡和远在他乡的乡亲们送上新年祝福,收到众多转发和点赞。

回家、团圆、团聚是新春佳节特有的文化符号,是神州大地共同的家国记忆。为助力抗疫,很多人在这个春节选择“就地过年”,和工友、同事、同学一起吃年夜饭,并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多种方式拜大年,与亲朋好友在“云”端团聚。

“爸妈,我在全椒过年挺好的!今天晚上老板请我们一起吃年夜饭,你们过年不要不舍得花钱,我给你们提前拜年了!”2月11日,全椒县经济开发区安徽东泰金属包装技术有限公司,20名外地员工全部留在当地过春节, 来自黑龙江讷河市的白忠诚通过微信视频,向远在家乡的父母报平安、送祝福。

安徽医科大学40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在校园里度过这个特殊的寒假,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二,食堂精心准备免费年夜饭,并且每天都不重样,让留校学生度过一个温馨春节。每天上午8点半,2020级基础医学院研究生许洒和往常一样,在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他说:“因为实验需要,今年春节我不能回家,只能通过电话和视频向亲人拜年。我将抓紧研究生三年的每一分、每一秒,争取以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回报学校、回报国家的培养。”(版次:01  2021年02月13日

(《安徽日报》2021年02月14日1版)

线下线上齐发力就地欢度文化年

本报讯(记者 张理想)走进影院观看最新上映大片,进入博物馆欣赏牛年特展,打开网络参与新春特色活动……随着就地过年倡议得到广泛响应,江淮各地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规定的同时,线下线上齐发力,备好备足“文化宴”,让留下来的新市民过好过足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年”。

春节长假向来是国产电影争夺票房的重要档期。假日期间,全省各地影院落实网上购票、严控上座率等规定,为观众准备最新上映的国产大片。《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熊出没·狂野大陆》等电影领跑省内票房市场,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欢迎,让大家收获欢笑或感动。

全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坚持春节期间“不打烊”,在严格落实室内场馆扫码、测温、戴口罩等要求的同时,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安徽博物院推出《“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渐江书画艺术展》《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等新展览,令观众流连忘返。全椒县图书馆举办的“牛年绘牛,巧手伴新年”活动教小朋友手绘牛年石膏娃娃,“袋袋平安,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教小朋友制作“福袋”,引导家长陪伴孩子度过一个温馨春节。

文化进万家,“云”上过大年。从乡村春晚到传统戏曲,从地方非遗到绘画书法,春节期间,全省各地丰富线上文化服务,精心准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600余场。来安县开展“文旅有味 云上过年”活动,用镜头记录当地美食味道、民宿味道、书墨味道、戏曲味道,并将视频上传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媒体矩阵,让远在他乡和身在家乡的群众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乡韵。界首市文化馆举办春节线上传统知识有奖竞答、“晒出你的喜庆年”短视频征集等系列活动,邀请城乡群众相聚“云”端,感受春节文化、发现家乡变化。天长市文化馆推出“在线学艺”系列课程,让宅在家里的城乡群众也能免费学习大提琴、钢琴、舞蹈、扬剧等高雅艺术。

趁着假期,携老扶幼去旅游已经成为百姓欢度新春佳节的“新年俗”。这个春节长假,为助力抗疫,游客普遍选择周边游、就近游。全省各景区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规定,为“就地过年”的新市民奉上实惠的“旅游大餐”。合肥市开展“过年留合肥·免费游合肥”活动,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推出16条“一日游”精品线路,全市公办景区景点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黄山风景区开展“黄山人免门票游黄山”活动,14天内未离开安徽且持有健康码绿码的市民可以免费游览黄山。(版次:01  2021年02月14日 

“云上”非遗解乡愁

本报记者 罗宝 本报通讯员 沈果

“咚咕隆咚呛,咚咕隆咚呛……”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今年78岁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韩正平手举“引球”,带领6只“手狮”走上舞台。绕花、苏秦背剑、地趟、倒立旋转、过江、金鸡独立……一个个高难度的动作轮番上演,引得通过手机线上观看演出的沈陈紫迪拍手叫好。

“手狮灯”顾名思义是在手上玩的狮子,至今约有200年历史,2017年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全椒县襄河镇姑娘沈陈紫迪是海南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从小热爱文艺的她,对全椒本地的民间艺术尤其喜爱。往年春节前后,她总要忙着奔波于全椒的多个场馆观看非遗展演、花灯大赛、文艺晚会、乡村春晚等,忙得不亦乐乎。“以往春节前后忙着到处赶场子,总会因为一些原因落下一两场看不到,今年不但不跑路,而且一场不会落。”沈陈紫迪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五次观看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也是第一次通过线上观看。

每年一次的非遗展演,对沈陈紫迪来说是一场“盛宴”,对全椒文化馆馆长王彦来说却是一次“考验”。

“非遗项目就那么多,连续展演4年了,老是那几个项目也怕观众烦。”王彦坦言,因受疫情影响,很多大型活动被取消了,开始也有人对非遗展演提出异议。后来,大家统一思想,认为展演也要像保护非遗一样,不但要传承,而且要办好。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全椒县第五届非物质文化展演被搬到了“云”上。“往年展演现场观众不过几百人,这次网上观看已超过两万人次。”首次线上演出成功,王彦也松了一口气。同时,全椒县文化馆还通过网络平台推出了少儿京剧线上展演、非遗线上展览和“新春非遗知识竞答”活动。

“莫道曹军将帅勇,五马同心去破曹,众将军,杀敌破曹去者。”春节前夕,在全椒县二郎口镇太平村的文化大舞台上,滁州市级非遗《五马破曹》正在火热上演,二郎口镇文化站站长桓永峰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精彩的一幕。

“这是我们太平村老百姓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通过录播的方式,上传到安徽文化云等线上平台,既能通过在线渠道让更多人感受年味,也能保证文化活动安全、有序。”桓永峰说。

近年来,全椒县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今年春节期间共开展各类线上活动50多场次,除了云展览、云参观、云说书等活动外,还组织了在线答题、祝福音频和春节传统民俗照片征集、名师打卡21天等线上互动活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参与互动。同时,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免费对外开放,县内旅游景点也开通了线上预约渠道,保障群众享受优质的文化服务。(版次:01   2021年02月14日


(《安徽日报》2021年02月15日1版)

你的平安,我来守护

本报记者 李晓群 本报通讯员 皖公宣

“辖区道路畅通,群众出行平平安安!”大年三十上午7时,正在合肥绕城高速北环段执勤的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速三大队民警郑其斌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这也是他第7次在高速公路上度过大年三十。

春节,是阖家团圆、温暖幸福的日子。每当此时,广大公安民警依然坚守工作岗位,默默守护万家灯火,为群众祥和过年保驾护航。

大年三十下午5时,全椒县公安局宝林派出所副所长常永国就早早来到了单位,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大年夜是在岗位上度过的。由于身体原因,今年春节单位原本安排常永国在家休养,但是闲不住的他还是要求到工作一线去,单位给他安排了烟花爆竹禁放宣传劝导工作。“今年禁放任务重,值班民警出警忙,我可以帮忙搞搞禁放巡逻。”除夕当天,宝林派出所10名民警辅警值班,共接处警60起。常永国和同事们一起开展禁放巡逻直到深夜。

每逢节假日,重点景区的安全问题尤为人们所关注。大年三十下午,九华山风景区公安局九华镇派出所全体民警、辅警全部准时赶到了派出所。在简单的任务部署之后,他们开始了除夕夜的忙碌。“群众过节,民警值班。我们全所16名民警、辅警,从除夕夜开始一直要执勤到长假结束,已经坚持了十几年。”所长满明林说。春节期间,九华山天气晴好,游客数量猛增,派出所也比往常更加忙碌,除了街面巡逻、维护重要景点秩序、开展反扒等工作外,户籍窗口春节也不打烊,持续为辖区群众办理各类业务。

多一分付出就多一分安全,多一分坚守就多一分安宁。过年期间,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脚步始终不停歇。2月12日,大年初一,灵璧县公安局向阳派出所民警经过两天的耐心守候,在犯罪嫌疑人金某某家中将其抓获并移交办案单位。

节日里,无论是交通线上的疏导、街头社区的巡逻、突发事故的救援、打击犯罪的一线,那闪烁的警灯、疾驰而过的警车、忙碌的藏青蓝身影,都是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记者从合肥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了解到,从11日零时至12日零时,中心共接处警3975起,比日常数量下降近一半。广大公安民警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群众的平安幸福。(版次:01  2021年02月15日

(《安徽日报》2021年02月16日1版)

滁河岸边新年景

本报记者 范克龙 本报通讯员 王虎

在滁河岸边,全椒、和县、含山三县交界处,有一个叫湘城圩的小村庄,因滁河改道,这里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村民们进出一直靠乘船。去年汛期,滁河水位暴涨,这里成了一片泽国。

“近一半堤坝被水淹了,渡口关停,村子没法进出。虽说安全度汛,但不少田地受灾减产。”1月27日,站在滁河大堤上,全椒县二郎口镇卜集村党总支书记邵勤松指着远处的河心洲介绍。2020年7月,全椒县采取货币补偿方式对湘城圩启动拆迁,原来4个自然村的74户430人全部搬离“小岛”,就近安置于卜集街区周边。岛上土地已全部复垦,3000多亩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耕种,“岛民”上了岸,开启了新生活。

卜习红一家是原住在湘城圩的贫困户,丈夫患有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3个孩子还在上学,她就一边在一家玩具厂打工,一边照看孩子。湘城圩拆迁后,卜习红家领到了7万元房屋拆迁补偿款,同时因土地复垦增加5亩耕地,全家耕地达到25.6亩,每年土地流转费超过15000元。

“以前在圩里住,出来进去都要坐船,小孩念书、买东西、看病都不方便。现在搬到街上,出门就是大马路,接送孩子方便多了。”卜习红说,今年搬到了卜集村街上住,大孩子大学毕业顺利找到了工作,一家人要喜气洋洋过个新年。

全椒县古河镇周湖圩的朱道友在滁河岸边流转了200多亩田,发展虾稻共养和莲藕种植。今年汛期,暴雨肆虐,滁河水位暴涨,他的200多亩圩田受灾严重。

“水漫到堤坝了,田里一片汪洋。水稻绝收了不说,虾跑了,藕也淹死了。”那段时间,老朱愁得寝食不安。

8月初,洪水退去,村里及时帮他联系农机、免费提供秧苗,老朱赶紧进行了补种。年底,水稻收获,老朱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每亩地产量不高,只有400多斤,好歹挽回了一部分损失,政府给我每亩地补助了700多元,算迈过了这道坎。”朱道友告诉记者,新年,他打算继续干。这几天,他刚刚找人重新平整了农田,备足了肥料,就准备开春大干一场。(版次:01  2021年02月16日

(《安徽日报》2021年02月17日1版)

​密织高速网,“内通外联”赞家乡

本报记者 范克龙 本报通讯员 沈果

大年初一,在南京工作的全椒小伙蒋洋回家过年,感受最大的是高速公路的变迁。“一条大道天地宽,回家少走10公里。”蒋洋告诉记者,去年春节,合宁高速改扩建后,回乡之路一路畅通,今年春节前,全椒东互通建成通车,回家又节省了约15分钟。

“我现在从公司到县城只要7分钟,去合肥和南京节约至少半个多小时。”春节前夕,北沿江高速公路滁马段全椒东互通和全椒县江北大道开通当天,一大早刘茜就迫不及待地开着货车试跑了一趟。

刘茜是全椒县一位民营企业家,企业位于全椒县十字镇百子村。以往从百子村到县城有15公里,刘茜开车需要半个多小时。去合肥、南京等地送货采购或者有客户来洽谈业务,从全椒西上下高速,还需要穿过全椒县城。如今从百子村到全椒东互通仅需3分钟,到县城7分钟。

“全椒东互通和江北大道是当地群众特别关注的重点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后有效打通全椒的东出口,大大改善了市民的通行条件。”全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袁长青介绍,目前,全椒境内已有合宁、滁马、滁州西环3条高速公路及多条在建和规划线路,内通外联的交通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

2月15日,农历大年初四,记者来到全椒东互通,看到车辆川流不息。收费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春节这几天日均车流量3000辆左右,作为新开通的道口,这个流量相当大了。”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完善的高速公路网为春运畅通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新建成12条631公里高速公路,完成4条高速公路改扩建约201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9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网覆盖93%县(区)的主城区,83%的规划5万以上人口乡镇,69%的全国重点镇。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运与往年有所不同,学校、工厂错峰放假,加之公众大多选择自驾出行,高速公路网的车流高峰有所提前,车流量进一步增长。春运前5天,省交控集团所辖收费站出入口车流量747.07万辆次,同比增加11.25%。之后车流量趋于缓和,春运以来至2月7日,全省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入口交通量1366万辆,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为保障春节归途安全畅通,省交控集团全力做好春运期间疫情防控和路网保障工作,与交警、路政等部门建立多方联动的保畅机制,结合往年经验和车流量变化实际情况,完善春运保畅预案,加强路网运行监测预警,强化车辆引导分流,加强拥堵路段管控,畅通救援通道,确保“春节回家路”安全畅通。(版次:01  2021年02月17日



(《安徽日报》2021年02月17日1版)

消费“不打烊”,别样年味多

本报记者 郑莉

“春节黄金周这几天没闲着,平均每天采收1000斤芦蒿供应全椒市场,这几天线上网店还收到300多单预售订单,明天开始陆续发货。”2月17日,农历大年初六凌晨5点,全椒县十字镇的芦蒿种植户冯成瑶和丈夫金超批发完当日的芦蒿,准备回家。她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市场上新鲜蔬菜需求量大,芦蒿销量很好,价格也平稳。

这个春节,线下线上消费持续火热。亮眼的数据,火爆的人气,展示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展现出澎湃的经济活力。

年味愈浓,疫情防控依然不能放松。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就地(周边)旅游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春节这几天,平均每天有四五百人的游客量,绿植基本上卖完了,草莓采摘也供不应求。大年初二那天有将近200辆附近自驾游的车过来,都是携家带口来采摘草莓,路边都停不下了。”全椒县石沛镇南塘花坊的负责人齐勇告诉记者,他在原来的花卉大棚外,新建了几个双层草莓大棚,打造集观赏、体验、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没想到,这个春节黄金周吸引了很多本地游客。

丰富的文化大餐成为不少人的假日选择。春节期间,来安县金太郎影城前来观看电影的群众络绎不绝。“我们影院在电梯口设置防疫检查站,要求每位观众测体温、扫健康码、戴口罩(提供口罩);在检票口设立二道检查站,测体温、扫健康码,监督口罩佩戴情况;影厅执行75%上座要求,保证空气流通;每隔2小时对影城进行消毒喷洒。过年三日票房达42.8万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0%;三日持消费券和自费观影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29%。”来安县金太郎影城经理马宝刚告诉记者。    

“ 我县采取‘政府+市场’、‘线上+线下’的春节促销模式, 县财政拨付240万元制作春节消费劵,投入全县162家商业零售、文化娱乐企业,撬动效应明显。同时,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线上30余家电商企业、线下50余家商超主动出击,积极参与春节促销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春节长假前5天,全县销售额4亿元以上, 有效促进全县市场回暖。”来安县商务局办公室主任张健说。

春节长假7天,全省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省商务厅重点监测的50家样本企业共实现销售额20.87亿元、同比增长34.04%。其中,15家城市综合体实现销售额28972万元,增长158.67%。12家百货商场实现销售额31191万元,增长40.48%。5家餐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13万元,增长146.87%。此外,省商务厅抽样抽查的6家电子商务企业节前7天共实现销售5.98亿元,增长85.43%。

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越来越多的消费选项,让百姓在感受着别样“年味”,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步提升,这也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活力所在。(版次:01  2021年02月18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