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出生在九华山下的青阳县庙前镇,从小在农村里长大。1987年高考后去外地求学,毕业后一直在大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只在每年春节回一趟老家探望父母。每次回家时,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家乡不断在变化,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欢喜和满满的幸福感。
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在笔者的心中,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时时涌上心头。放学后,和小伙伴们一起提着竹篮去九华河捡菜叶回家喂猪,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杀年猪。快到年底时,父母请来裁缝师傅上门给家里孩子每人做一套新衣裳。等长大一点了,农忙季节跟着父母一道去农田里学拔秧、插秧,割稻、抱稻把,因为不小心手指上至今还长有镰刀割的留下的深深的疤痕。村庄里草棚房、石头墙、料子墙、小瓦房,村里的房屋更是一家一个样,“乱”是脑海里印象深刻的“形容词”,露天厕所比比皆是,垃圾就在田间地头和小河沟里随便倾倒,巷子里都是泥土路,村里没有一个小卖部,想买一盒火柴都要到街上供销社店里去买……
在外工作的这些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过不少困难,迷茫过、沮丧过。在困难的时候总是特别思念家里的亲人,想想小时候过的苦难的日子,不断地激励自己,发奋自强,一步步努力奋斗迎来生活的片片曙光,不断地体验和感受着在这个城市奋斗带来的美好和温暖。在生活渐渐改善的时候,无时无刻都牵挂家里的亲人们,他们生活的还好吗?这种眷恋的情怀伴随着笔者一路走来,无论工作多么忙,每年春节回一次家是生活惯例,更是记忆里乡愁的呼唤。
每年回家旅程中,笔者总会想起那些曾经的记忆,家乡的房屋还是那样破旧,村里土路,稀稀拉拉伫立着的旱厕。但事实上,在2012年,全国各地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家乡也开始悄然改变。在2014年回家时,看见高源村杨村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几年来每次回家,都能看见家乡有新的美丽乡村点不断出现。
2015年开自驾车回家,小轿车直达家门口,巷子路变宽了,泥巴路也升级成了水泥路。家里的农田租给种田大户统一机械化耕种,乡亲们头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渐渐远去。一些田畈里机耕路也铺浇上水泥路,路边修葺有灌溉沟渠,高标准化农田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6年回家,家乡的村容村貌又变了,发现村民娱乐栖息的场所夕阳红亭功能更加完善,新建徽派风格的庙前镇夕阳红文化活动中心舞台映入眼帘。村里还组建了辣妈舞蹈队、文艺队、十方锣鼓、腰鼓队,村民文明生活在不断丰富,一座座农家书屋相继建成,村民农闲时进去翻阅各种知识书籍,大大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回家,看见家乡十字路公路两侧店面广告牌制作成统一的规范式样,电线杆上“蜘蛛网拉线”埋地下处理了,村庄中砖砌式垃圾池全部改成古典优雅的木建构,路面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白色垃圾;标准化集镇污水管网建成,改水改厕有条不紊推进,村庄中稀稀拉拉的旱厕不见了踪影,美丽庭院不断展现,好多村庄中安装了漂亮的路灯。
2021年春节回去,车子在家乡的路上向前行驶,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民房,一辆辆小轿车整齐有序地停放,一座座特色农民文化乐园伫立于村头,美丽如画的田野风光不断地在眼前闪现,惊喜地发现家乡的主干道路拓宽了,铺浇的柏油路面崭新发亮,望华桥护栏两侧换上了漂亮的大理石栏杆,路两边的樟树和路灯柱子上挂满了红灯笼……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不断为农民的生活添加幸福元素,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如今的家乡青阳县庙前镇,村容村貌大幅度提升,环境卫生整治有序,亮化硬化规范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村民的口袋都鼓起来了。
五年来,家乡先后建设华阳村等11个省级美丽乡村点,玉屏村等3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点。2020年家乡庙前镇成功入围全国特色小镇50强,家乡正一步步变得更美丽、更文明、更和谐、更富裕。(张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