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我从剧中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家国情怀和热血青春。家国情怀,它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从屈原在汨罗江的纵身一跳、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家国情怀就已经存在。所以,当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国为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经危蹈险、不惧牺牲,即使不是信仰主义的观众,依然能够感动、也应该感动。因为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不屈、不灭的精神和灵魂,他们才堪称中国人的真正脊梁。我相信今天的青年人,能从《觉醒年代》感受到一百多年前那些青年的热血,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而去读书求学,是将民众幸福和民族前途时时牵挂于心,陈延年、陈乔年以及北大等校的那些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激情满怀、甘洒热血,原本可以活得多么潇洒的青年们,为了中国的希望,义无反顾。他们若是能看到今天,一定会欣慰他们曾经为之牺牲的理想正在成真。
我们应该感谢100年前那群奋然前行的先辈,那群不甘为奴的青年,感谢100年来建设祖国的先辈,一代吃了几代苦的青年,历史将大任给了他们,最终也会给到我们。现在还远不是太平盛世可以安枕无忧的时代,我们这一代青年还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担当,跑完这一段属于我们的接力赛,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不忘梦归处,铭记来时路!(汪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