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泾县残联会同泾县医院来到云岭镇,为当地卧床不起疑似残疾未办证的对象开展上门评残活动,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当日,泾县残联、泾县医院一行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偏远的云岭镇郭峰村柳溪组。走进困难群众章连兄家庭,泾县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志忙碌了起来。得知52岁的女主人章连兄由于脑梗造成了偏瘫后,张志便向她的丈夫王国宝询问了大致情况。通过“望、闻、问、切”,张志认真地检查了她的四肢、视力、听力、言语、行动等情况,确定她为二级残疾,并当场填写了评定结果。郭峰村村委民政专干胡西莲告诉王宝国,后续办证工作村里会帮助他们办好,残疾证一拿到就给他们送过来。王宝国连连称谢,一直将大家送到家门口。
在云岭镇新兴村汤家组,大家走过一段长长的泥泞田间小路,到达了需要评定残疾等级的徐桂林家。徐桂林已80高龄,是一名退役军人。十年前,他摔了一跤,行动一直不便。近两年情况逐步加重,已经不能行动了。说到这次上门评定,徐老的老伴感慨地说:“老头子行动不便,一直没有去医院参加集中评定,我们一直为办残疾证犯着愁。这次县残联上门为我家老头办证,我们感激的都不知说什么好,你们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啊,帮了我们老百姓的大忙了!”最终,徐老被评定为二级残疾。当大家与老人道别时,老人家眼泪扑簌簌地往外流,哽咽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负责这次残疾等级评定的泾县医院医生张志说:“我们平时的工作是很忙的,神经外科只有3个医生,要负责30多个病人。参加县残联组织的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我就主动请缨参加了。看着这些困难残疾人家庭,我觉得真是来对了,我只是跑一趟,但对老百姓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
三个半小时时间,大家顾不得休息,马不停蹄在云岭镇各村穿梭,总共评定了8个人,其中有5人被评定为2级残疾,1人因病情加重由之前的3级残疾被重新评定为2级残疾,2人因不符合条件未评级,并向其做了耐心解释。
泾县残联党组书记、残联理事长佘民介绍说:“县残疾等级评定工作是由每月县医院集中评定和上门评定相结合。这次评定是专门针对情况严重到卧床不起,且交通不便、家境困难的家庭开展的。在活动中,我们把‘学党史、办实事、惠民生’作为实践主题,把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作为学党史的落脚点,带着医务工作者走进困难群体家庭,立说立办,为困难残疾人提供上门评定服务,为的就是方便了群众办事,解决了群众‘急愁盼’的难题,给那些长期卧床不起、行动不便人员带来了别样温暖,也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体面的、有尊严的办理残疾人证绿色通道,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佘民还告诉记者,泾县残联将学党史与为民办事相结合,经过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困难残疾人意见,确定了以下实事:不定期邀请宣城四院及县医院医生开展上门评残活动;联合有关爱心企业为残疾人免费适配助听器;带头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泾县残联机关编外聘用1名残疾人;增设1家辅助性就业机构,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展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扩面工作,用实际行动检验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泾县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翟光生也介绍说,残疾等级的评定是办理残疾人证的流程中的重要一步。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和二级的重度残疾人可以享受每人每月60元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同时,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还可以享受一级二级每人每年800元、三级四级每人每年400元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
泾县残联此项活动,提高了办证的效率,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减轻了负担,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不断增强了残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悉,泾县残联还将深入其他10个乡镇,将这项为民办实事的工作长期开展下去。(项静 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