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一扫,想要的服务内容就能一览无余。”4月13日,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残疾人协理员刘阳走进洪店居委会王宗玉家,打开手机扫描了一下居家托养服务“二维码”,开始仔细介绍起来。
“之前发的是纸质券,字小,我也看不清,不注意放哪了就找不到了。这个好,手机一扫,明明白白。”听完介绍的王宗玉,手捧着手机,自己尝试扫了一下,“滴”,服务内容相关信息一下跃入手机屏幕。
据了解,在高刘街道,像王宗玉一样的289名残疾人,每年均可享受项居家托养服务。托养机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包括日常保洁、送餐、保健等在内的23项服务,服务费全部由政府买单。
“相比较撕券,现在既环保又省事”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服务资源精准“滴灌”到每个残疾人,高刘街道依托“互联网+”,加快推进服务升级,为每位残疾人生成每户独有的实名制帮扶“二维码”,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按需申请、精准施策,避免“大水漫灌”造成资源浪费。
今年以来,高刘街道开始探索特殊群体的的分级帮扶制度,实现资源的梯次分配。按照不同人群特点,分类为温饱无忧型号、特殊群体型、重点关注型。“我们重点关注了有意愿同时有条件的就业的人群,希望通过创造条件,能激发他们内生动力”。为此,高刘街道成立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通过开展网创辅导、阿里平台联盟、产品宣传等个性化帮扶,累计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各类就业服务430人次,为14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了辅助性就业岗位,并帮助了21名贫困残疾人顺利实现脱贫目标。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高刘街道紧扣工作实际,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社会治理、民生保障、作风整顿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余项,不断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郜征 通讯员 陈佳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