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第26届中国˙砀山梨花节期间,砀山非遗民俗文化走进梨树王景区,在百年生态老梨园,悠扬婉转的砀山唢呐声、四平八稳的砀山四平调戏曲唱腔、独具特色的砀山木板年画、古朴素雅的蓝印花布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以及惊险刺激的斗羊、斗鸡、梨园武术等民风民俗展演,诠释着“品梨乡文化,享农家风情”的真正内涵,让游客享受到精美奇巧的“文化盛宴”,受到省内外游客的追捧。
近年来,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加大非遗保护力度,落实非遗保护责任,在非遗普查、名录申报、宣传推介等方面,大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形成了砀山独特的文化内涵。
成立保护中心,制定非遗保护规划。该县在县文化馆设立“砀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砀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工作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开展;收集整理资料,建立资料数据库,录入砀山非遗项目名录;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图片等各种方式,对全县非遗资源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建立档案,对濒危状况突出的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传承和保护意识。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该县文化馆通过新闻媒体、散发传单以及非遗图片、项目展演展示、让非遗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非遗保护的积极性,使人人懂得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强化保护意识。
建立四级名录,形成完整的非遗项目保护体系。认真组织材料,向上级申报,将县内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各级名录予以保护。2011年5月“砀山唢呐”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2014年“砀山四平调” 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2010年“砀山年画” 列入省级项目名录,2014年“砀山王集王氏接骨膏药”、“砀山毛笔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项目名录,2017年“砀山蓝印花布”列入省级项目名录。目前,该县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形成完整的非遗项目保护体系。
重视队伍建设,加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该县举办非遗培训班,加强对后继人才的培养培训。2010年以来,共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展演基地8个。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对其优秀成果举办展演、展览和展示;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辅导,每年定期举办传承人展示展演活动;安排传承人通过授课、带徒等方式培养接班人,使其技艺得到完好地传承。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46人。
依托节庆活动,多方面多渠道加强宣传展演展示。该县围绕非遗保护工作,利用网络、媒体、图片、演出等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宣传。依托“文化遗产日”、节庆日等大力开展特色鲜明的非遗展览、展演和展示活动,几年来举办各类展演、展示活动200余场次;已形成品牌的活动有每年的“唢呐大赛”“皖苏鲁豫周边地区四平调展演”“市级以上传承人展演展示”“非遗日系列活动”、砀山梨花节、采梨节非遗民俗文化展演展示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明显提高了非遗保护知识的知晓率,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开展进校园活动,增强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多次邀请专家教授等专业人才来砀山开展培训,和砀山技术职业学校联合开办四平调戏曲传习基地,开办戏曲班1个,招收学习班学员30多人;开办国家级非遗项目“砀山唢呐社团”“砀山四平调戏曲兴趣班”等,举行非遗进校园教学活动;多次组织砀山唢呐、砀山四平调、砀山蓝印花布、砀山毛笔制作技艺等各级非遗项目深入砀山县中小学校,用现场表演、现场制作、现场互动等形式进行现场展演展示、现场教学,和学生同台演出,增强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加强对外交流,组织参加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积极组织砀山唢呐、砀山四平调、砀山年画、砀山毛笔制作技艺、砀山兰花印染等优秀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省市文化艺术活动展演展示及调会演活动,并多次荣获多种奖项;连年组织举办皖苏鲁豫四省四平调戏曲展演活动,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几年来,该县共开展对外交流40余次。
砀山县是“世界梨都”“中国酥梨之乡”,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项目丰富。经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保护措施,该县非遗保护成效显著。目前,该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5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也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砀山县文化馆馆长苏春民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大非遗保护经费投入;加强传承保护基地建设,搭建传承保护平台;完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广泛开展培训,使砀山非遗能够更好的、有序的传承和保护。”(通讯员 李艳龙)(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