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入脑入心,助残服务升级——埇桥区残联学党史优化为民服务质量
来源: 王康 2021-04-21 09:09:42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1222093315

“我们能看到多远历史,就能看到多远未来。”近日来,宿州市埇桥区残疾人联合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大起底、转作风、改到位、建机制”回头看专项活动,对2020年度实施的所有助残惠残项目开展“回头看”,总结成熟工作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为衡量标准,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查漏补缺,分析研判,接续作为,突出抓好作风整顿,确保省、市、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自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埇桥区残疾人联合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助残惠残活动,坚持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落深落实,力求在“学史力行”上通过实实在在提供服务办实事,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在党史学习教育部署落实上,埇桥区残联及时成立埇桥区残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明确组织责任,并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坚持正确导向,旗帜鲜明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埇桥区残联先后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部署会、专题推进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廉政谈话,细化工作举措,压实各级责任,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在当前和以后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每周利用微信及时向党员职工推送“小巧精”的共性学习内容,运用报刊、新媒体、红色经典诵读、微信分享等开展个性化自学,用好就近红色资源、红色阵地、红色故事,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强化使命担当、不断砥砺奋进。

“还是党的政策好啊,我家老伴儿残疾不能活动,跟区残联的领导反映之后,没几天就带着医生到我家去了,在家里就办好了评残手续。”家住埇桥区大营镇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在区残联工作人员和评残医生上门为其老伴儿办理完评残手续后,感激地说道。

埇桥区残联着力解决残疾人行动不便、出门难的问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下基层“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送服务上门活动。今年区残联组织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宿州市市立医院评残专家组深入符离镇、杨庄乡等25个乡镇、街道开展集中评残服务,共集中评残500余人,上门评残服务上百人,疑似残疾人筛查准确率达到77%。组织听力康复救助定点机构为埇桥区11个乡镇街道居民免费进行听力筛查,建立听力健康档案,并给受测者提供针对性的耳聋康复建议,同时开展社区宣教活动,为居民提供快速便携的听力康复服务和听力健康教育。在埇桥区乡镇街道举办多场残疾人专项招聘会,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零距离进行人企对接,帮助就业困难残疾人和“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难问题,打通服务残疾人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学是基础,做是关键,最终目的是服务群众、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埇桥区残联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核心思想,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在推进埇桥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上、体现在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各项政策部署上、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以学习教育成果促进各项工作,以工作实际成效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家住埇桥区曹村镇尚山村的残疾儿童冉冉(化名)是脑瘫患者,拥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双膝过伸,不能独自站立行走,在埇桥区残联申请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后,经专家评估量身定制佩戴了矫形器,在埇桥区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目前双下肢膝过伸状态基本消失,能独立行走,整个行走姿势得到很大的改善,增强了患者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

埇桥区残联根据埇桥区实际,在省级救助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精准康复服务覆盖面和救助力度。为241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药费补助,依托提供听力、智力、孤独症、脑瘫、视力等康复救助服务的七家定点康复机构,安置或转介601名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为55名残疾儿童发放矫正器或辅助器具,做到了为残疾人办实事,解决了残疾人康复和就医服药困难,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通讯员 王康)(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