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孔,1942年6月出生,197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砀山县良梨公社农技站技术员,县果科所副所长、所长,县农业局副局长,担任过分管农业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等职务,直至县政协主席。因为官不忘初心、专于科研,致力推动砀山酥梨产业发展,先后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果树专家”等荣誉称号。
立志改变家乡贫瘠面貌
1962年,王钦孔考入安徽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担任中国科技服务队负责人,一直从事果树科学研究工作。作为一名梨乡儿女,他始终关心关注着家乡砀山酥梨和水果产业的发展。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故黄河留下的沙荒盐碱地占全县面积四分之三,一到春季风起,家家户户面缸上都是一层厚厚的泥沙,一度被戏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在劳动人民口中流传着“风起漫天沙,张嘴沙打牙,走路难睁眼,庄稼被打瞎”的民谣。王钦孔在1972年主动要求调回家乡砀山工作,直接来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砀山酥梨集中产区良梨公社,从事梨的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
“必须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梨树,因为砀山酥梨具有抗风沙、适盐碱、耐瘠薄的优点。”回到家乡后,王钦孔迅速明确了方向,“砀山只有种植梨树,才能防风固沙,改造盐碱地,用森林发展砀山县的良好生态,真正实现‘绿色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王钦孔组织团队与大伙一道对全县果树进行科学普查规划,保护和培育砀山梨新品种。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全面打响包括水果种植、开沟挖河、植树造林、棉花种植、修建道路、发展乡镇企业“六大硬仗”,大力推动实施“人均一亩果园、一分菜地、三分棉田”的“113工程”,果断将酥梨种植放在优先于粮棉产业的位置来推动。王钦孔通过抓点带面,实现成片发展,将昔日飞沙蔽日、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平原林海,创造出世界最大百万亩连片果园的“人间奇迹”。
向科技要生产力要效益
要想把果树发展好,没有技术不行。当时很多公社社员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缺乏果树栽培技术,大多数果园种植水平低、基础差,基本是靠天吃“果”。为此,王钦孔从1978年至1984年,多方呼吁奔走,积极筹措经费,引进科技人才,冲破重重障碍,组建了全省第一个果树科研所。随后,他便带领全所科研人员走上了果树产业科研攻关之路。
王钦孔不停地跑村庄、跑果园,在向社员传授果树栽培和管理技术的同时,发现许多老梨树出现树势未老先衰、产量低的问题。为此,他突破习俗的束缚,与老梨农一起,大刀阔斧地对老梨树进行更新改造,提出一套科学的“三步更新法”,梨的产量翻番上升,品质大大提高,被农民称为“老梨树返老还童,焕发青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酥梨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提升,砀山酥梨出现积压问题。为此,王钦孔潜心钻研酥梨贮存保鲜技术,创造出砀山酥梨自然通风窖贮藏法,获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宿县地区一等奖,打破了酥梨不能贮存保鲜的困境。同时,他开拓性组建“销售网络总部”,带领20多名农民技术人员,分赴上海、广州等六个城市,在十几个水果市场开办水果销售当铺,开启了砀山销果新尝试。
为了进一步提升酥梨品质,王钦孔精心组织开展“砀山酥梨早熟芽变-良梨早酥”“砀山酥梨优质丰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等项目,在全县范围开展了大规模的梨芽变选工作,选育出“良梨早酥”“砀山早梨”两个早熟新品种,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因科研成果突出,王钦孔和他的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等,他本人被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果树专家”称号。
为官心系群众冷暖
走上行政领导岗位后,王钦孔始终不忘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采用政技结合,长年在一线工作,制定规划抓实施,坐点示范、科学规划,为全县果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方案。
1976年冬天,王钦孔来到贫穷落后的葛集镇张马吴庄村开展驻村蹲点帮扶。二十年间,他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先后提出发展金帅园、红富士、银杏林“致富三步曲”,带领张马吴庄村拔穷根、摘穷帽,一跃成为“安徽省奔小康致富村示范村”。他的这番作为得到全村群众的由衷感激。1998年,全体村民集资为王钦孔建造一座小楼房,希望他到张马吴庄村“安家落户”,但时任县政协主席的王钦孔婉言谢绝了村民的好意,这座楼房也成为全村群众的卫生室。“官职不论大小,只要为民办实事,就是得民心的好官;神仙是可敬,圣贤应该尊,带领大伙走富路,不是神仙胜似神,众人口碑有千座,吃水不忘挖井人。”村民赵立祥写下这首打油诗,是全村群众感激“恩人”王钦孔的真实写照。
产业发展了,群众富裕了,但王钦孔总感觉梨的文章还没做够。为了提高砀山酥梨的知名度、做好酥梨大文章,1989年在王钦孔的提议和大力推动下,砀山县政府首次组织举办“梨花观赏活动”,产生极大的轰动。从1993年开始,王钦孔和县委县政府大胆提出“梨文化搭台,经工贸唱戏”的口号,组织举办“梨花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26届,成为展示梨都魅力、诚邀四海宾朋的盛会和砀山旅游文化的“金字招牌”。目前,“砀山酥梨”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超190亿元。(通讯员 宿组轩)(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