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任士林,男,196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芜湖人,现任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街道联群村党委书记。谷学喜,男,196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芜湖人,现任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街道联群村委会主任。
事迹简介:2004年7月,由原新埂村、西张村、六凸村、八凸村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联群村正式挂牌运行。联群村也因此一跃成为原三山区乃至芜湖市最大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20.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14亩,水面约800亩,林地3000多亩,拥有3000多亩的滩涂荒地,有8公里长江岸线,户籍人口约8000人。面对当时复杂的村情,只有短短6年基层经验的任士林和已经扎根基层19年的谷学喜成为了这个刚刚诞生“婴儿”的“父母”。往后的日子了,任士林与谷学喜带领着全体村民挑埂、修路、防汛、发展。17年过去了,这对曾经意气风发的中年男子已经即将退休,但联群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大村,村民收入在这17年的时间里也得到大幅增长。他们也因此成为村民眼中的最美“夫妻档”。
正文:
临危受命挑重担
新村刚组建,还是这么大的一个村,未来的发展到底会怎样,期望、羡慕、嫉妒、怀疑…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任士林和谷学喜身上。合村之初,联群村虽在人口和地域上是原三山镇最大的村,但在经济等方面在全乡条件最差,底子最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刚组建的村班子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面对合村以后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任士林与谷学喜深感责任重大。他们白天和其他同志认真梳理村内的各项工作,晚上沉下心去到老党员、退休的老村干、村民组长和群众家中与他们分析困难,总结工作,讨论村级发展方向。今天的联群村,即使开着车,转一圈下来也要将近半天的时间,而在那个时候,任士林与谷学喜踩着自行车和两条腿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走遍了联群村的每一个村民组,跑遍了联群村的每一个角落。在熟悉新的村情民情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党建引领促发展
任士林与谷学喜一致认为“困难和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村“两委”班子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村党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解决村级经济长期有效发展的原动力问题,对于联群村这样大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抓好班子建设的同时,任士林与谷学喜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了扩大村集体经济上。在通过召开座谈会、民情恳谈会和入户访户等多种形式,了解村情民意后,任士林与谷学喜决定结合本村实际,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明确“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导,以暖棚禽业、生猪养殖为支撑,以荒滩意杨林发展为辅助,走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工作思路。并将全村划分为四个经济发展区,一是开发利用长江干堤以北荒废的滩涂地资源,建立船舶修造工业园区。二是利用近长江干堤300米范围内的沙质低产土地,依托禽业养殖协会,利用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三是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利用禽业养殖基地产生的大量优质有机肥作为肥源,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通过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使用,实现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达到无公害蔬菜生产目标。四是建立长江滩意杨林生产基地。2005年,联群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万元,比上年增加9万多元;招商引资总额达500多万元;争取发展资金25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7万元;消化村级债务13万元,消化率35%;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增长16%。在原三山镇对村年度考核中,联群村荣获村级综合工作获得第二名,党建、农业经济等单项工作均获一等奖,其它各项工作均处于全镇前列。
齐心协力铸辉煌
在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一事一议”筹资有限的情况下,积极争取项目实施,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是加强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途径。为此,任士林与谷学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村滩涂荒地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实施规模约1300亩的土地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共完成8500多米的沟渠开挖、疏浚,兴建通村道路砂石路面2500米,维修4500米的村级主干道,修建涵闸42处,开发抛荒耕地100多亩,总投资达26万多元,有力推动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全村的农业生产环境,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且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难题,深受群众的欢迎。任士林和谷学喜的领导下,联群村大力开展农业“三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进无籽西瓜新品种,积极参与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带动全村绝大多数蔬菜种植户从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同时,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一时之间,种植业与养殖业成为联群村群众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村民富了,村庄漂亮了,群众的幸福感更强了。
危难关头显担当
2016年、2020年,短短五年时间内,长江流域二次发生特大洪水灾害,背靠长江的联群村再次面临着严峻考验。虽然长江大堤经受住了1998年洪水威胁,但20多年过去了,谁也不敢保证长江大堤依然固若金汤。更何况,六凸片八凸片的部分村民和全部土地都位于长江大堤外的外护圩。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任士林与谷学喜沉着应对,冷静指挥,作为村委会为数不多经历过98年防汛的他们来说,这样的考验不是第一次了,但每次都是一次新的战争,他们要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负责。在防汛最为紧张的关头,任士林与谷学喜就没有回过家,吃住都在大堤上进行,指挥着防汛中的各项工作和预防突发情况的发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在基层干了这么多年,参加了这么多次的防汛,我们对应对突发情况有一定的经验,不是我们不相信专家和技术人员,而是只有我们待在大堤上,我们才能安心”。在这二次洪水中,联群村八凸外护圩全部被淹,正是因为任士林和谷学喜的及时洞察和疏散群众,才未发生一起人员安全事故。
初心不变勇争先
从小村到大村,从普通群众到引领乡村发展的带头人,任士林在基层这片沃土上已经奋战了23年,而谷学喜则已经坚守了整整36年。二三十年过去了,他们早已经从当初的少年变成了如今满头白发的半百 “老人”,而这些年的联群村处处都在发生着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任士林与谷学喜的那一抹初心。在村里的日常工作中,任士林与谷学喜总是亲力亲为,并耐心地帮带着年轻同志的成长。再过几年,任士林与谷学喜就要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很多人都说,像你们这样的“老资历”还干什么啊,好好养几年等着退休就可以了,村里的事交给别人去干就可以了。但任士林与谷学喜总是摇摇头笑着说道:“在位一分钟,干好六十秒,当初,组织把我们放到这个位置上是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如今,组织没让我们离开,说明组织还不想让我们休息。我们要对组织负责,更要对群众负责”。
风雨同舟二十载,初心不变三十年。爱岗敬业、心系群众是对任士林与谷学喜的最好评价,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始终把群众摆在心中,才能在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里始终保持一颗初心。(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