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新河镇:“五个坚持”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来源: 张凌 2021-05-26 09:41:58 责编: 何兰

170412817928

​近年来,青阳县新河镇坚持党的领导,在把准方向中推动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在远谋近施中抢占先机,坚持转变转型,在抢抓机遇中争取主动,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中凝聚民心,坚持苦拼实干,在改进作风中优化环境。从容应对挑战,挺立时代潮头,做到五个坚持,推进各项实行稳步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在把准方向中推动发展

为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该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镇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施基层党组织强基工程,完成全镇26个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投资80万元建设乌龙阳光服务站,培育和提炼了“泵阀小镇、水乡新河”及“春意盎然、十里阳光”、“放心真信”等11个村、8个非公企业阳光党建品牌,打造县级“双强六好”党支部2家、县级“星级服务型党组织”1家。探索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网格总长、分村干部为网格片长、村民组长为网格组长、村民代表为网格邻长的“四级网格”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党建与村级治理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解放思想,在远谋近施中抢占先机

 无论是打造“皖江综合实力强镇”发展目标的提出、“产业兴镇,特色名镇,生态美镇,活力新镇”发展思路的深化、还是“泵阀小镇、水乡新河”发展战略的实施,新河镇党委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不停步。财政收入由2016年的5588万元增长到7903万元,增长了41.4%,年均增长10.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2016年的11.1亿元增长到15.5亿元,增长了39.6%,年均增长9.9%;“十三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9.8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了11%;新引进项目60个,较“十二五”时期增长了20%;规模工业产值总额达40.82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了12.4%。五年来共实施工业园区扩容1100余亩,新建园区道路4.5公里,新建污水处理站1座,累计投入5600余万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泵阀、机电装备等新兴产业,引进阀门及相关配套企业30余家,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5家,实施技术改造企业41家。阳光电源、庞源机械、能牛门窗等重大项目顺利落户,鑫源炉料、日升阀门、真信涂料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

坚持转变转型,在抢抓机遇中争取主动

该镇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抢抓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不等不靠,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围绕“泵阀小镇”,进一步推进泵阀和机电装备产业集聚,有力推动了传统企业升级转型;基于“水乡新河”,充分利用地域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文化,村级集体经济显著提升。不断加强集镇品质提升,实施“两治三改”和“净化”、“绿化”、“靓化”、“硬化”、“亮化”工程。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创建了10个美丽乡村点,结合“五清一改”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完成6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受益人口达10184人。实施东山河周桥段塌方河埂除险加固、童埠圩、菖蒲圩防洪工程,开工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30处。设立镇、村级路长制,完成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72.4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1座。完成1880亩的新增耕地项目,完成新建、杨梅桥两村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安居提升工程37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化落实长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完成青通河61艘非法采砂船舶拆除。推深做实林长制,五年共完成人工造林3852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5155亩,长防林封山育林3700亩,松材线虫病除治4843亩。秸秆禁烧工作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五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达8.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

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中凝聚民心

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最盼望的事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加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投资150余万元进行校内提标升级建设。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困难救济、大病救助、临时救助、儿童福利等各类政策制度。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高龄津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救助补助资金1430余万元。优抚安置工作积极开展,五年来,为全镇120余名享受国家抚恤优抚对象发放临时补贴及抚恤资金530万元,86名符合条件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医疗保障体系。投资130余万元对敬老院进行多次维修改造,补齐养老服务短板。11个村的家庭发展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健康促进村、健康促进机关工作顺利完成。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对全镇1个镇级、11个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完善配套设施,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效益。传承“新河龙船调”、“新河农民画”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民众了解、学习、爱上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十三五”期间,共展开文艺汇演50余场,组织送电影下乡110余场,送戏下乡112场,组织书画图片展6场次,摄影比赛3届,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七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累计调处民间纠纷125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社会风气有效净化。一体化推进镇村综治中心、村“雪亮工程”和网格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苦拼实干,在改进作风中优化环境

老百姓最盼望的是发展的实绩,最期待的是说了算、定了干的作风。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围绕既定的发展目标,自我加压、积极作为,各项工作呈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全面向好的良好态势。农业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1.63亿元增长到2020年2.56亿元,增长了57.1%,年均增长14.3%;粮食总产量由2016年的9650吨增长到2020年的11728吨,增长了21.5%,年均增长5.4%。认真贯彻落实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规模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6%。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无人机飞防面积由零发展到8500余亩,播种、施肥、耕作、收割、投喂饲料等农用机械得到普及。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十三五”期间,围绕皖南土鸡、稻田龙虾、特种水产三大特色产业创建农业产业特色示范村3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6个、家庭农场134个。围绕生态资源优势精选打造金鸡园、乐活农庄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田园观光旅游综合体。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12630元提高到2020年的16240元,增长了28.6%,年均增长7.2%。脱贫攻坚顺利收官,361户839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4.7%下降到零。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成效显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有力。五年来,共实施贫困村集体产业项目23个,累计投入资金1740余万元。积极探索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帮助186户贫困户贷款887万元,贫困村村集体收入从不到5万元到2020年高达20余万元。依靠全镇上下扶贫干部连续奋战,依靠贫困群众自发奋斗,我们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张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