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新中国成立前,“亲眼看到过路边的饿殍”,年轻的袁隆平十分痛心,他从此决定选择农业报国,让老百姓“吃饱饭”。为了这个梦想,他开始了一辈子的奋斗。
上世纪90年代,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晚稻品种在不利天气下依然表现不俗,使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袁隆平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袁隆平不仅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袁隆平曾寄语年轻人道:“希望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靠这些年轻人。”
作为年轻一代,尤其是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在缅怀袁老的同时,更要继承他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遗志,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把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检验学习党史的成效。
一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最困难群体是最需要关注关心的群体,党员干部应走村入户,及时了解低保户、边缘户、易返贫户、五保户的生产生活情况,有困难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帮助,通过产业、就业等帮扶方式千方百计“兜”住最困难群体,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二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就是党员干部急需去解决的问题。村民反映水果收成不好,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立刻去查看,分析原因,教授水果种植技术,帮助村民增收,群众反映家里精神病人无法办理身份证件,派出所户籍人员上门服务,解决身份问题,敬老院反映五保老人头发无人修理,为民服务送到家志愿者立马带上装备给老人修剪头发,陪老人聊天,让五保老人感受温暖。群众面前无小事,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
三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从最贴近群众的方式出发。全镇抽调年轻党员干部下村锻炼,让年轻党员干部都能沉下身子更接“地气”,懂得如何与群众沟通,如何协调群众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群众信任党员干部,实现和谐的干群关系。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俯下身子听民需,脚踏实地解民忧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也更加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王军)(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