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安徽经济报》2021年06月10日 4版)
▲6月3日清晨,十字镇陈浅村村民在捕捞小龙虾(沈果 摄)
近日,安徽省全椒县稻田里养殖的小龙虾迎来收获季,当地农民正赶在水稻插秧前收获小龙虾。
全椒县地处安徽东部,素有皖东“鱼米之乡”美誉,被划定为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近年来,全椒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稻虾共作”生态养殖小龙虾,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就业等形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结合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计划,有效提升全县小龙虾产业规模化水平。目前全县稻虾共作面积达31万亩,亩均综合产值达6000元。2018年1月,“全椒龙虾”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创新驱动 探索虾稻产业模式
滁河,从全椒南部穿境而过,69公里的河堤与其沿线的河流、道路纵横交错,形成20多个圩口和20多万亩圩田。这些圩田,只能安种一季水稻,效益非常低。
时光回溯到15年前。从2006年开始,二郎口镇的农民王如峰、十字镇的农民赵德柱等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成功总结出“虾稻连作”技术,创造了“虾稻连作” 综合种养模式。就是:稻田养殖小龙虾,春季养虾、夏季种稻养虾,秋季种虾繁育,冬季虾种越冬,循环往复。既能够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稳定水稻产量,提高稻米品质,又能增加水产品数量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6月3日,十字镇陈浅村村民在搬运刚刚捕捞的小龙虾(沈果 摄)
县农业部门因势利导,聘请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省市水产部门专家,运用生态学原理,坚持田头做试验示范,室内抓技术培训,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种稻养虾。开展了不同类型稻田养殖龙虾、不同亲虾投放时间、不同亲虾投放量、虾池植草移螺以及捕捞方式和龙虾活体运输方法等试验,边试验边总结边提高,全面集成优化稻田龙虾养殖技术,取得了6项专利技术和多项省市级科研成果,使稻田养虾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生态型发展。虾稻生态种养模式稳粮增收成效显著,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一举多赢、高产高效的目标。
政策推动 壮大虾稻产业规模
2006年以来,全椒选准稻虾生态养殖产业,每年春季农业工作会议重点提出年度发展计划、目标任务等各项指标,分解下发到各镇,并且把完成情况作为镇年度考核指标。
从规划入手,高点定位,精心谋划,致力于把稻虾产业做强做大,做成亮点,做出特色。将宜渔稻田养殖编进《全椒县水域滩涂规划》,为水产养殖打下水面要素基础。从“十一五”到“十四五”,连续四个五年规划,都把稻虾生态种养列入重点工作,坚持不懈抓推进,持之以恒促发展,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形成绿色高效产业生态圈。
从2013年开始,全椒相继整合支农资金2000多万元,重点扶持规划区内4个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6年,全椒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单位和10个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椒县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领导小组,为推进稻虾生态养殖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编制了创建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重点围绕生态稻虾主导产业,探索“互联网+稻+虾”模式。
▲6月3日,十字镇陈浅村一辆满载小龙虾的货车准备出发(沈果 摄)
在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全椒渐渐兴起了稻田养虾的热潮。目前,全椒县已建成5个万亩示范区,10个千亩示范片,671个百亩示范点。
技术带动 提升稻虾产业质效
“酒香还怕巷子深”。有了成熟的虾稻种养技术,更重要的是推广。全椒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把技术送进千家万户,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全椒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以及电视、广播、网络、科技赶集等多种形式宣传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印发了《稻虾连作养殖技术》手册送到农民手中。在稻虾连作重点养殖区的二郎口镇、武岗镇、十字镇、古河镇等沿滁河乡镇每年举办稻虾连作养殖技术培训,邀请省市专家讲授技术,现场指导。
同时,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稻虾生产、仓储、运输、加工、营销全产业链,重点实施稻田小龙虾智能化养殖管理,探索“互联网+”稻虾共作产业化模式,建成全椒特色农业——稻虾共作智慧云平台。平台基于GIS系统,聚合稻虾产业生产、服务、加工、产品、销售、餐饮以及政策、技术、市场和工作动态等全过程数据,自动分析示范基地和市场价格变化数据,提高稻虾产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稻虾产业节本提质增效绿色高质量发展。《全椒稻虾种养环境监测和溯源系统》取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由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组织、全椒县参与的安徽省《稻田共养生态物联网技术规程》通过专家评审。
▲6月3日,十字镇陈浅村村民将分拣好的小龙虾装车(沈果 摄)
全椒县已经建设稻虾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示范基地5处,远程控制400多台增氧设备,在线实时监测虾田水质水体状况,解决水体环境信息实时采集、生产设备科学管理、机器软件部分替代工人等问题,服务农户1000多户、养虾稻田3万多亩,有效改善养殖环境,极大提高养殖水平。
品牌联动 拓展虾稻产业空间
“品牌就是市场”,全椒把品牌的理念深深地融入虾稻连作的内涵之中,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在“稻”与“虾”的链条上,全椒迅速崛起了系列龙头农企。赤镇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金坝虾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等9家合作社被农业部命名为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合作社通过龙虾产地、产品认证,呈现出合作社运营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种养规范化、产品品牌化的局面。
全县已创建全椒县二郎口镇、全椒县银花家庭农场两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两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百亩以上示范点650个,其中500亩以上大户18户、1000亩以上大户7户。万亩以上示范区5个、全县创建千亩以上示范片10个。全县已注册小龙虾品牌1个、虾稻米品牌5个,其中区域品牌“全椒龙虾”成功入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仅在安徽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还深受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多个省市消费者的欢迎;“赤镇牌”小龙虾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2017年荣获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可持续资源老字号品牌奖”;“百子银花”牌生态小龙虾、生态大米2018年、2019年荣获第二、第三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金奖”,2018年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米“银奖”;“绿泉”“茅草洼”虾田米获得国家绿色认证。
▲俯瞰十字镇陈浅村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万亩示范区(沈果 摄)
连续多年举办的的全椒美食“龙虾节”,已经成为全椒现代农业的“驱动器”,成为富民、惠民、乐民的节庆盛会,成为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文化品牌,拓展了稻虾连作的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
创新驱动、政策推动、科技带动、品牌联动,风生水起的组合拳,让虾稻生态养殖成为全椒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标杆!(沈果 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刘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