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叉腰,不要紧张,打完疫苗在外面休息30分钟,回去之后不要喝酒,不要吃刺激的食物,不要吃海鲜之类容易过敏的食物……”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夏诗君给群众接种完新冠疫苗后再次提醒注意事项。每天这样的嘱咐甚至要重复数百遍,“通过多嘱咐才能有效避免接种者发生不良反应,确保接种效果。”因为长时间工作,她的喉咙已经有些沙哑。
高刘街道自6月6日起,主要针对已经接种过一剂次疫苗的人群集中开展第二剂、第三剂次接种,截至6月23日23时,高刘街道辖区两家卫生服务中心累计接种新冠疫苗第一剂1980针次,第二剂39535针次,第三剂277针次,单日接种量达2000余剂次,未发生严重异常反应。在这串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辖区两家卫生服务中心45名医护人员的默默坚守与付出。他们加班加点,确保新冠疫苗接种点“不断档、不打烊”,真正做到了一针疫苗一份心,防疫接种尽责任。
和时间赛跑 是凌晨时分的担当
在高刘街道高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支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不是始于接种的一刻,而是始于疫苗接收的一刻。当午夜疫苗冷藏车抵达高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计免科接种医师袁玲早已等在门口准备接苗了。“只要疫苗一到,我们必须严格把守入库关。”袁玲介绍道。深夜里,她将送达疫苗的编码、生产日期、数量等信息进行了详细比对,待确认无误后,将疫苗放入预防门诊冷链室的新冠疫苗专用冷藏冰箱中,等待第二天接种。在每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袁玲的身影成为开启高刘卫生服务中心新一天的序章。
接种分秒必争 是清晨6时的尽责
新冠疫苗接种人群基数大,为了保障辖区内居民的接种需求,高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已是常态。高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张乐说道:“最忙的时候一天我们会接待2000余人次,目前中心设有3个接种台,其中2个接种台,为早晨七点半开始正常接种,下午五点结束接种,另一个晚间接种台随即开启,继续夜间疫苗接种工作,平均中心每名接种护士要接种约600余人。”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全员调度参与到了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工作量是过去的几倍,加班加点是常态。为了完成当天的接种,很多工作人员都从清晨忙到了半夜,而在短暂的休息后,第二天早上6点又按时到岗,投入新一天的接种工作。
毅然坚守岗位 是夜晚21时的为民
为满足广大居民的新冠疫苗接种需求,高刘街道辖区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新冠疫苗接种增设了17:00—21:00的“夜间”模式,满足了上班族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还能进行疫苗接种的需求,这也是高刘街道落实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自4月份大规模集中开始接种新冠疫苗以来,街道通过部门、村(居)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微信、QQ等方式走村组、入企业宣传动员群众到所在辖区新冠疫苗接种点就近接种疫苗。同时,为了方便辖区企业务工人员不出工作区域就能接种疫苗,多次组织接种小分队在机场集团、长鑫存储公司、空港产业园、国际小镇等企业设立临时接种点。面对辖区群众晚上加班到几点的疑问,防疫干事余凤华说:“只要我们有苗,而您还在等待,无论多晚都会接种!”
夜深人静职守 是午夜0时的使命
然而,针打完了,疫苗接种医护的工作并没结束,她们需要认真清点剩余的疫苗数量,确保已接种疫苗数、签订的知情同意书数、电脑登记的接种数三方完全匹配后完成结苗,这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结苗后,她们回到接种工位清理医疗废弃物、消毒台面、整理物品、打开紫外线灯消毒工作区域……待一切收尾工作结束,往往已经接近午夜。此时,她们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各自回家,彼此除了眼神告别,不想多说半句话,第二天继续昂扬再战。
接种点的工作任务远比想象中繁重。在医疗评估区,医生负责评估接种者健康情况;在疫苗注射与观察区,接种医护为前来接种的群众一个接一个登记、核对信息、注射、巡视……奋战在疫苗接种岗位上的医护人员,他们即使嗓子沙哑也顾不上喝口水,只是清清嗓子继续耐心询问、叮嘱。偶然遇上一些不理解、不愿意等待的群众,还要安抚与解释,确保接种工作有序、安全、顺利地进行。
“我只想和我的团队一起努力,加快接种速度,让辖区群众排队时间短点,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聚集和等候时间,让他们能早点回家或回到工作岗位上。”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赵晓霞说。
一支疫苗的“十二时辰”里,承载了太多国家的嘱托和医务人员的辛劳,一针针新冠疫苗经由医护人员的双手构成了捍卫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铜墙铁壁。在新冠疫苗接种战场上,高刘街道辖区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以身心践行职责使命,书写为民情怀,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用萤火之光照亮群众健康之路。(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郜征 通讯员 陈佳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