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具有样本意义
来源:江淮时报 2021-07-07 20:36:51 责编:袁家权 金珊珊

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十街十镇百村千屋”行动中,10条历史文化街区、11个历史文化名镇和108个传统村落全部完成保护规划编制,1110座历史建筑全部实现挂牌,完成修缮或活化利用,基本编制完成保护图则和测绘建档,并上传“福建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信息系统”,行动清单任务超额完成。(3月23日央广网)

众所周知,我国是历史建筑遗存较多的国家。历史建筑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它集历史、文物、艺术、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集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髄,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

可见,全国各地的大量历代建筑,有的即便不是珍贵文物,但至少也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基于此,福建对境内1110座历史建筑全部实现挂牌,完成修缮或活化利用。

无独有偶。近年来,北京着力推进胡同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第一批429栋(座)和第二批315栋(座)历史建筑纳入保护范围,其中很多是保存完好的胡同四合院、西式楼房,还有知名的建筑,如大家熟知的北京饭店东楼、前门饭店等。同时,通过城市“双修”重塑老城活力,福祥、蓑衣、雨儿、帽儿四条胡同人均居住面积由8平方米提升至37平方米,使“老北京新气象,老胡同新生活”成为今天北京的生动写照。

然而,相比之下,有的地方历史建筑,未能得到较好保护。比如,近年来,山西境内的古建筑不仅损毁严重,而且大量村落内的古建及构件被盗窃或买卖。古建筑保护志愿者走访了山西400多处古建,发现80%的古建存在丢失构件现象,其中不乏村中整座戏台、庙宇被卖掉。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重经济、轻文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多地让位于房地产开发,变身别墅、餐馆、甚至洗脚城;再者,一些损毁的古建筑,则任其自生自灭;为了所谓的城市建设和开发,不惜对古建筑和文化遗址进行毁灭性的拆除,无疑是对文物尊严的亵渎,甚至是对历史文化的背叛。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人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减弱;精神的物质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反过来影响了历史文化本身。由此表现出来的泛物质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严重削弱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如此语境下,历史建筑自然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然而,历史建筑被损毁或被盗卖,折射出了有关部门对文物的监管和保护严重缺位。

可见,保护历史建筑,北京、福建等地带了个好头。各地对历史建筑,不妨推行“挂牌保护”或“实名认养”。首先,应给历史建筑办理一张“身份证”,并挂牌公示,明确其所有权归属,采取“谁所有、谁负责”的管理方式,进行实名制保护。同时,国家层面应进行顶层设计,将历史建筑等文物挂牌、认养政策,纳入文物保护利体系,并制订相关配套细则,如进一步规范业主、认养人和监管单位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一旦有历史建筑损毁或被盗卖,除了追责文物部门之外,也要追究权属者及认养人的管理责任。特别是,通过举办展览、展示、讲座等方式,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参与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作者:汪昌莲

编辑:袁家权 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