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还须一个“慢环境”
来源:江淮时报 2021-07-07 20:40:34 责编:袁家权 金珊珊

升学、就业、创业,在他们的同龄人抓住毕业季最后的时光规划着走出校园后的人生阶段时,或许无奈,或许放松,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慢一慢”“缓一缓”,暂时将“毕业去向”这一在以往看似“必填”的项目上留个白、腾个空,在梦想没有达成时选择暂时休息。“慢就业”这个词,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那么,“慢”究竟是为了蓄势待发,暂时求得与自身、与心灵和解的缓冲之需,还是拖沓延宕、回避现实的消极之举?记者采访了部分教师、学生及专家。(6月15日《光明日报》)

孩子大学毕业,工作赚钱,回报父母,反哺家庭……这是一条人们习惯的“路子”。可这些年,“毕业却不就业,转身宅家啃老”的毕业生却多了起来,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此,有专家称之为“慢就业”现象,还美其名曰“陪父母”。而在笔者看来,这分明是“啃父母”。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慢就业”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一种就业困境和焦虑。

此前据媒体报道,由于不甘心100万元的高投入,与3000元的低收入形成强烈反差,留学归国的“白富美”小美,宁可宅在家里啃老,也不做低工薪的就业者。事实上,在“慢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确实存在一些像小美这样好高鹜远、眼高手低者。但是,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却是迫于无奈。由于就业门路狭窄,专业不对口,以及劳动报酬严重偏低,让他们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迷茫和徘徊;别看他们在啃老时,表现出一副无所事事、悠闲自得的样子,其实,学成之后,不能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发挥才智,感恩父母,奉献社会,回报祖国,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比父母更大的焦虑感和痛苦感。

比如,最近本地一家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全省大学毕业生招录4名工作人员。原以为报考者会蜂涌而至,竞争也会异常激烈,谁料最终报考者仅9人,还达不到三比一的招录比例数,令招考单位非常尴尬。

然而,在理性分析大学毕业生弃考原因之后,他们也就释然了。假如是一名外地考生,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有幸成为这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起薪不到2600元,要租房,要吃饭,要交通和通信,要参加各类保险,还要奉养父母,等等。试问,区区2600元,能经得住这么多的开销去瓜分吗?区区2600元,对得住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对不起父母含辛茹苦的投入吗?因此,这样的“业”宁可不就。

事实上,如今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多的是考虑专业对路和薪酬合理。因此,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慢就业”,我们的农民工也开始觉醒,一改过去盲目就业的习惯,用冷静、理性的选择,去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每年年初席卷全国的“民工荒”,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吗?

可见,对于大学毕业生“宅家啃老”“慢就业”现象,我们一味地质疑和指责,是徒劳无益的,更不能视其为“读书无用论”的范本,去教育和误导孩子,应给予“慢就业”者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特别是,“慢就业”还须一个“慢环境”。国家和地方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对口、薪酬合理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落实普惠政策,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工资倍增计划”,缩小行业差距。只有这样,不仅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会逐渐消失,更会换来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作者:汪昌莲

编辑:袁家权  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