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明显不足,经首轮地质遗迹摸底调查统计,安徽省重要地质遗迹共130处,但数以千计的市、县、村(镇)级地质遗迹没有调查评价,蕴藏巨大商业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与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市场极不相称。
例如皖南一带依山岗或路塝而建的石灰窑和砖瓦窑,堪称是徽州古建筑文化传承的见证者、活化石,由于不知道其地质遗迹属性和旅游地质资源潜在价值,不少窑体未能保存,十分遗憾。
此外,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不够健全,地质遗迹依据学科和成因、管理和保护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等因素进行分类,但其商业利用价值未得到体现,直接影响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我省是中国地质遗迹类型齐全的地区之一,许多重要地质遗迹具有地学国际对比意义。旅游地质资源是以地质遗迹为依托的旅游资源,不仅知识内涵丰富,且观赏性极强,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巨大,发掘、利用和保护好旅游地质资源,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升乡村经济质量重要动力和途径。地质遗迹资源亟需“活化”,在乡村振兴中地位亟待开发和挖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为此,建议:
摸清旅游地质资源家底。建议省自然资源厅安排计划,部署旅游地质资源普查工作,开展全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调查和科学评价,建立《安徽省地质遗迹名录》,为地方政府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在重大事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摸清省域内市、县、村(镇)级地质遗迹家底,用详尽的地质调查夯实资源基础,体现“地质+旅游”的魅力和活力,为开拓乡村地质旅游市场提供资源保障,为当地群众发展服务产业提供需求,实现产业转型致富。
完善地质遗迹评价标准。尽快制定《安徽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标准》。完善地质遗迹评价指标体系,发掘其科学内涵与商业价值,“活化”地质遗迹资源,从制度层面为地质遗迹资源“松绑”,科学区分保护类、积极利用类地质遗迹,对地质学、环境意义重大的地质遗迹保护,慎重开发,对一般性地质意义、观赏性好旅游地质资源积极利用。探索出领先全国的地质遗迹保护、科研、科普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地质+旅游+保护”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其资源价值。
精准实施“订单式”调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在面上普查基础上,推进一些开发条件好的地质遗迹点深入调查评价,提供一批乡村用的上、观赏性好旅游地质资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解决方案,走出了一条“地质+精准扶贫”的成功之路,为贫困地区提供的观赏性好旅游地质资源,不仅拓宽了贫困人口的致富之路,更拓宽了精准扶贫的新思路。
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用全新的地质文化进行资源整合,将典型地质现象、地球演化史等地质知识转化为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科普知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精讲山、水、人的故事,依托乡村旅游地质资源禀赋,将其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富裕相结合的农村农业发展之路,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作者:范立新 省政协委员
编辑:刘鹤 朱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