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立足本地实际守正创新载体,充分发挥以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文化能人、青年村干为主体的宣讲队伍作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活动,量身打造“看得见、传得开、融得进”的“三个好”红色套餐,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声声入耳”,“走新”更“走心”。
寻好红色基因根,着力“看得见”
通过探寻红色根源、亮出红色标语等形式,确保“红色宣传工程”随处可见、处处可见。开展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进行走访普查,邀请文史专家多次召开红色文化工作建设座谈会,将重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编辑整理、统计造册和分类归档。根据不同级别、价值,采用红色文化资源分级保护管理,并对5处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进行挂牌立碑,积极推动一批重要红色文化遗存、革命遗址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由合肥市党史专家库成员方庆宗执笔编写了红色文献《高刘史话》,记录了各革命时期的高刘地方史、与高刘密切相关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以及高刘革命遗址等。
建好红色宣讲队,着力“传得开”
以高刘作为合肥西乡革命发源地,也是合肥母亲河南淝河的发源地为释义,采取个人自荐和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采用“五个一”模式(一面旗帜、一套机制、一方阵地、一支队伍、一套教材),组建了由15名本土专家、退休干部、青年村干等组成的“红源”党史宣讲团队。围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核心,紧扣高刘本地党史,通过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把阵地扩展到群众家门口,以本土方言、群众语言为载体,创作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节目,让党的最新声音在百姓中传得开,上半年开展与党员群众面对面宣讲60余场次。
走好红色育人路,着力“融得进”
坚持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修复与保护,形成、完善体验链,推动南淝河源头、长岗大捷、革命烈士陵园等为重点的红色文化研学线路,把历史故事融入体验中。通过绘画、话剧、音乐剧、微视频、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红色人物、红色地标都成为高刘的“红色记忆”,确保宣讲有形有情、有声有色。组织创作了以高刘籍烈士红一师政委李坦为原型的红色情景剧目《烈士—李坦》,以三打高刘集为主线的情景沙画,以本土红色家书的戏剧曲艺等文艺精品,受到党员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下一步,高刘街道将继续开展有厚度、有深度、有感悟的宣讲工作,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学习体现出原原本本,让宣讲深入到旮旮角角,让贯彻落实到方方面面。(通讯员 王振娅 陈佳佳 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郜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