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来源:省政协委员李金才 2021-07-26 11:27:53 责编:周晓东 刘鹤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的“三农”政策的创新发展。


      当前,安徽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乡村振兴规划不接“地气”不“落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规划设计都是表面规划,并没有融入乡村,或者过于城市化而不够“接地气”。二是乡村振兴发展缺乏人才吸引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吸引力,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又有赖于文化环境、氛围的打造,既要提升本土人才,还要吸引外地人才。三是产业融合不足,农民参与深度不够。坚持“农民是主体、农业是本体、农村是载体” 理念不够坚定。没有完全遵循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原则。尤其一二三产、四产资产、五产互联网产、六产创意的六产互融互动极其匮乏。


      对此,今后应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国情农情,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是与精准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为核心,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脱贫质量。在积极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广“大数据+”“互联网+”“旅游+”等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示范社、家庭农场等规范发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是坚持与强力推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解决农业绿色发展问题,已成为农业农村工作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突出良种推广、农艺节水,整合农田节水技术,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种植模式,实现节约用水,增产增效。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减少盲目施肥行为。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度推进“废弃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


      三是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生态振兴”。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生态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作者:省政协委员李金才

编辑:周晓东 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