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安徽生态廊道
来源:牛向阳 2021-07-27 11:00:16 责编:周晓东 朱媛

河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自古就有“沿河而居”的习俗。河流对于人类发展至关重要,既是生活必须的饮水之源,又是物资运输的重要交通线,还通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安徽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分属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水系。长江自西向东滔滔不绝蜿蜒416公里穿过皖境;淮河横贯皖北431公里,源远流长;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东入浙江省,皖内干流长242公里。江淮运河连江入淮,建设563公里。


一直以来,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在蓄洪防旱、气候调节、提供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同时要看到,由于人口密度大、过度开发等因素,目前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存在功能不健全,连续完整性不够,片断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


全面加强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造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屏障,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实现长江、淮河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重大工程。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统一规划、系统治理。以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以提升流域生态质量为主线,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系统生态修复为主攻方向,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科学编制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作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重点工程,着力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备、景观优美的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和景观质量,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廊道,为实现安徽“水清岸绿、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提供绿色生态保障。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围绕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持续开展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行动,系统推进全流域生态治理,打造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安徽样板;围绕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巩固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开展石质山绿化攻坚,提升村庄绿化水平,促进沿淮和皖北地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围绕江淮运河“三个一”建设目标,积极营造护堤护渠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景观林和特色经济林,推动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推升;围绕建设新安江百里画廊,优化树种结构,加快退化林修复,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打造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三是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把四条生态廊道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林长目标责任内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级林长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大统筹谋划和推进力度,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要完善投入机制,把四条生态廊道建设优先列入政府重点项目和财政预算,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生态廊道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拓宽建设投融资渠道。


作者:省政协委员 牛向阳

编辑:周晓东  朱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