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安徽段全长约180公里,主要在淮北、宿州境内,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河段。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淮北、宿州两地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如淮北市建立并编制了由124项具体项目组成的“淮北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谋划项目库”,宿州市参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编纂修订工作,7个项目列入国家规划纲要专项工程。淮北市高起点编制《柳孜运河遗址景区旅游规划》《柳孜运河特色旅游小镇规划》,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探索“运河文化+”旅游经济模式,宿州市扎实开展旅游品牌创建评定,宿州博物馆、宿州新汴河景区、灵璧奇石文化园、灵璧现代农业博览园,均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不过,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遗产保护压力较大。运河遗产丰厚,但基本埋藏地下,很多运河遗产保护存在隐患。二是传承利用质量有待提升。大运河安徽段至今还未形成区域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加之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与相关产业融合度较低,对遗产保护的支撑作用不强。三是协同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大运河安徽段涉及两省三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力度尚待加强,区域间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协作不够,难以形成大运河各类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合力。四是文化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各类文化和生态资源活化利用的形式、途径较为单一。
建议今后政府应运用法治方式强化保护,要牢固树立规划即法的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强化世界遗产保护,深入贯彻国家《大运河文化带传承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建议省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地方法规,以法治方式确保大运河这个世界遗产明珠得到切实保护和利用。
在强化系统思维综合治理方面,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安排资金,对大运河安徽段遗产河道本体和沿线的生态环境、文物资源、文化遗产等进行普查和摸底,系统化综合治理。要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挖掘大运河的世遗价值和文化旅游效应,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共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重点培育一批创意性强、辐射力大、在大运河沿线可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区域整体文化繁荣。
在加强项目推进落实方面,建议设立省级大运河保护开发专项基金,对淮北市、宿州市列入国家、省规划纲要的项目给予经费支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等途径,走活文化遗产利用这盘棋。要加强对大运河的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因素的梳理,如可重点扶持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等具有皖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同时,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运河科普读物,推动大运河文化元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实施大运河安徽段研学游基地建设,寓情于景,寓景于学;开发系列创意产品,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在园林广场、景观道路的命名和建设中更多融入大运河文化元素。要发挥好博物馆作用,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办好专题展览,开设教育课堂,加强文创产品开发,组织互动式体验式展览。
作者:孟广实
编辑:周晓东 朱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