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处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与创新发展的快速阶段,与欧美及发达省份对比分析,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主体多元但是没有形成合力,各主体分工不明确。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以“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业新型主体”的多层 次、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虽说目前我省在调动各农业科研相关主体创新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各主体科研分工与任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农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仍存在较为明显的科研重叠,缺少统一的协调机构,各主体分工还不够明确。
创新激励较多但是各政策协调性差,资金支持不稳定。目前我省已经探索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但是各政策之间协调性差,缺乏统一、综合、全面的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规划。同时各个科研主体或团队担心经费问题是较为普遍现象,应该做好对重大基础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规划,让科研人员能够安心专注于科研工作。
创新成果较多但是转化应用效率低,支持农业发展效果有限。虽说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产出,如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数量已经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整体成果转化体系、应用推广体系仍较为落后,与国外相比,我省农民以及推广人员素质,仍有很大提高空间。
国际化合作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已经开展多项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探索,但是由于受到科技体系、考核与评价体系等差异以及人才引进政策、语言等方面限制,整体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水平较低,仍停留在项目或机构间合作水平,实质性人才 引进等仍处在摸索阶段。
为此,对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或委员会。我省未来可规划设立高规格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创新发展规划制定、主体责任划分与协调以及考核与评估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的科研源头作用,让科研院所和高校当好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中的“特种兵”,实现“研发—推广—应用”这种顺畅的传导机制。
第二,加大规划管控,建立稳定、多元的科研投入体系。以“十四五”规划谋划为契机,加快组织协调,编制“安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面向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内外重大需求、面向农业现代化主战场,明确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与领域,稳定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让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团队和人员能够沉下心、稳得住,潜心科研。此外,充分调动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积极性,丰富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并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多渠道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所需资金。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首先,提高产学研的紧密度,做好立项前的应用前景分析与判断,将应用与推广价值作为立项评价的重要参考。其次,在各地市建立不同的科技孵化器,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最后,做好农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多跑路,真正实现科研、农民、市场的无缝对接。
第四,加速机制创新,着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合作。对标长三角其他地区,未来我省需要坚持扩大农业科技的全球视野,主动布局、积极融入,塑造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新局面。可以探索成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协调服务办公室或者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国内科研机构和人员参与或引导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同时推进国际人才引进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机制创新,切实加快世界一流人才引进步伐,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
作者:省政协委员 刘素梅
编辑:周晓东 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