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落地落实导向 推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淮时报 2021-08-02 11:12:48 责编:张勇 毛学农 金珊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中指出,充分发挥皖北、苏北粮食主产区综合优势,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安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是安徽农业优先发展、融入发展、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首选之策,是扬皖所长,发挥优势,错位竞争,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安徽应抢抓机遇,以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为抓手,突出区域功能,优化品种结构,全面启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突出功能优化。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生产供应大省,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一是加快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构建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皖北地区重点建设优质小麦、玉米、大豆生产区和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及水果、中药材生产基地;江淮丘陵地区重点建设“双低”优质油菜基地和优质畜禽产品生产、瓜果蔬菜生产基地;沿江地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棉花、油菜、蔬菜基地和优质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基地;皖南和皖西山区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建设畜禽、水产、茶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木本粮油、特色水果等其它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区域品牌。二是拓展农业新功能。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精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农业品牌。强化农业多功能产品、留住乡愁、乡土文化等创意设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三是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落地发展,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专用原料基地与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配送营销体系紧密衔接。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合理布局。以区域功能、产业功能为基础,优化布局,加快构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一是高质量建设粮油主产区;二是高质量建设蔬菜主产区;三是高质量建设畜禽产品主产区:在淮北和江淮28个重点县(市、区),建设年出栏1200万头的绿色生猪生产基地;在淮北、江淮和沿江21个县(市、区),建设绿色肉禽蛋生产基地;在淮北和沿淮18个县(市、区),建设年出栏500万头绿色肉牛和1000万只绿色肉羊生产基地;在淮北、江淮等10个重点县(市、区),建设绿色奶业生产基地;在皖南、江淮地区5个重点县(市、区)建设绿色蜂产品生产基地。四是高质量建设水产品主产区 :在沿江、沿淮、环巢湖地区30个重点县(市、区),建设年产量150万吨的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在沿江、沿淮和环巢湖地区20个水稻重点产区,建设300万亩绿色稻虾等综合种养基地。五是高质量建设茶叶主产区:在皖南和大别山区26个重点县(市、区),建设200万亩绿色茶叶生产基地;在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和六安瓜片等茶叶的重点产区,建设50万亩区域品牌绿色茶叶生产基地。六是高质量建设水果主产区:在皖北、江淮地区11个县(市、区)建设200万亩,以砀山梨、萧县葡萄、怀远石榴等为主要品种的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和200万亩绿色瓜果生产基地;在江淮地区建设30万亩以长丰为中心的草莓、蓝莓、火龙果等绿色新水果生产基地;在皖南、皖西地区建设30万亩猕猴桃、板栗等绿色特色水果生产基地。七是在皖西北、皖南和皖西南地区20个县(市、区)高质量建设中药材和绿色蚕丝基地。

充分发挥创新优势,突出绿色发展。要总结推广成功的技术、模式和路径,走创新之路,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一是大力推广多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二是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模式。三是大力推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模式。重点抓好茶叶、蔬菜和水果等绿色增长模式示范,推进标准化茶园、菜园、果园高质量发展。四是大力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十三五以来我省先后创建了100多家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要充分发挥园区试验、示范、探索等功能,大胆试验,勇于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使之成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示范区。


作者:安徽大学三农研究中心研究员 汪建华

编辑:张勇 毛学农 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