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来源:省政协办公厅信息处 2021-08-03 11:08:58 责编:毛学农 郑亮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蚌埠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李晓林反映


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在抗击新冠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我省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有基础、也有责任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上有所作为。目前,我省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以及中医药临床诊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主 要 问 题


1.中医药高等教育投入明显不足。以2020年预算为例,安徽中医药大学政府经费预算为3亿元,不论是相比于省内安徽大学(8亿元),还是外省中医药大学(如浙江中医药大学12亿元、山东中医药大学8亿元、湖北中医药大学5亿元、湖南中医药大学5亿元、广西中医药大学6亿元),都有不小差距。目前政府资金投入仍是中医药院校经费(尤其是科研经费占比)的主要来源。


图片


2.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和就业途径仍需拓展。目前,我省中医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繁多,学制时间短。培养效果不理想,就业面临不公正待遇。如中西医结合专业,知识体系囊括了中、西医学科范畴,但毕业生只能报考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执业医师资格证,无法报考该专业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不能进入西医岗位工作。3.中医院数量不足,毕业生规培及就业困难。目前,我省中医规培单位仅有安徽省中医院,芜湖、铜陵、六安、太和中医院等共6家,而相对应的毕业生数量,难以满足规培需求。此外,我省中医专科医院数量少,多数综合医院中医科设置规模也相对较小,中医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图片


4.中医药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偏高,报销机制需健全。中医各类门(急)诊、留观、住院中医辨证论治等价格均高于对应的西医服务项目。此外,在按改革要求取消药品加成时,明确规定中药饮片除外,这无疑增加了选择中医药相关医疗服务病人的经济压力。


具 体 建 议


中医药创新发展面临瓶颈性障碍,但随着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行业发展前景可期。一、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建设投入力度。一是合理增加省市两级政府对各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支持,对省内中医药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财政补贴,加强各科研平台建设,筑巢引凤,形成资金—人才—平台的良性循环。二是鼓励省内中医药院校多渠道吸纳资金,学习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引企入校”“引企入股”的模式,采用“校企联合、产学一体”的办法,补足经费短板。三是提升安徽中医药大学办学层次,推进其由省属高校升格为省部共建高校,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学校知名度。


图片


二、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和就业途径。一是培养体系方面,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加快推进安徽中医药大学相关专业9年长学制改革。二是就业途径方面,改革规范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规定,打通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就业壁垒,引导人才向多学科领域良性流动,特别是允许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自由选择中医、中西医结合或西医方向,拓宽就业选择渠道,考核时可适当拓宽考试范围,或进行西医知识加试等。三、加强中医院及中医科室建设。一是加大各级政府对公立中医院的财政补偿投入,积极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同时,鼓励规范民办中医院发展,并加快建设已取得规培基地资质的单位,以满足毕业生规培和就业需求。二是对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加大扶持力度,在硬件设施、人才引进等方面增加投入。省内每个地级市应至少有一个三级甲等中医院或每个综合医院至少有一个中医科室,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服务需求,尤其是要发挥好中医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不可替代的作用。四、优化中医药医疗医保政策。一是在医保报销方面,适度降低起付线,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在不降低中医药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前提下,参保人员在定点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就医,报销起付线降低30%至50%。二是在报销范围方面,试点扩充基本药物目录,将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范围。三是将网络就医纳入医保范围。针对当前省内各地市中医药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在省中医院、省针灸医院等开展网络就医服务,开发相关配套医保支付软件和平台,并将网络就医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来源:省政协办公厅信息处

编辑:毛学农  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