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砀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五绿”任务,以林业增绿增效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产业化融合、工程化提升和多元化服务等“三项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工作。
初步形成产业化融合机制
为提升经济林产业效益,砀山县力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发展一产的基础上,完善“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等,长期吸纳贫困人口从事水果包装、装卸等,无偿帮助贫困户销售水果,从而带领林农增收致富,每年消化农户水果60万吨,辐射带动2万多贫困户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酥梨销售,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运作模式,形成利益紧密连接、合理分配的产业经营联合组织,联农带农能力显著增强。1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订单、收购合同和协议等方式,带动农户按照企业要求开展生产,基地农户每亩平均增收500-600元。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依托黄河故道梨园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特色经济林酥梨产业,不断构建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产业。培育一批民俗农家客栈、农家乐,建成并开放皖北民俗农耕文化馆、梨文化博物馆,开展休闲观光体验,年增加游客6万人次,增加收入1800万元。
加快推进工程化提升机制
该县实施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在2万亩优质酥梨示范区,应用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绿色栽培模式,提升绿色生产能力。实施产地初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建设10万吨冷库群等初加工设施,提升经济林产品保鲜水平,完善标准化仓储、分选、包装、冷链物流等环节,打造酥梨物流商贸产业集聚区,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品牌化提升工程,为提升经济林产业效益,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已建成2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2000亩有机食品基地。加强“砀山酥梨”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和利用,加快企业品牌、知名商标的孵育,整合“砀山酥梨”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资源,提升“砀山酥梨”区域公用品牌的竞争力。
不断创新多元化服务机制
建设技术支撑平台,开展研发服务。依托国家梨体系及安徽省果树体系专家力量,整合区域果树专业人才力量,组建“砀山酥梨研究院”;成立酥梨产业集群加工协会,依托龙头企业,建设酥梨产业集群加工研发中心;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科研合作,拓展技术成果应用。创新“技术+品牌”模式,依靠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管理经验和产品品牌辐射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农民年收入人均增加1000元左右。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创新“酥梨贷”,解决梨农生产资金问题;为林业生产上一道“酥梨险”,参保达25.8万亩。创建“电商e贷”,解决电商收购鲜果的资金需求,加快推动砀山梨线上交易;继续推行“劝耕贷”,创新推出“公司+农户”担保贷款模式,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水果加工企业融资需求。开展森林保险工作,完成367376.22 亩商品林投保。创新数字化服务。省气象局利用“惠农气象”“安徽农网”等信息平台,在数字果园的信息化管理、农产品销售、灾害天气引发砀山酥梨病害暴发预警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助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
该县通过完善“三项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林长制体系。建立林业发展责任体系,将网络化管理细化到村(居),全县共设立县、镇、村三级林长282人,设公示牌126块。建立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按照林业分类经营制度,完成全县 “一林一策”规划编制,并大力推广林下经济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同时,聚焦管护重点,夯实“一林一警”执法管护模式,突出生态保护源头治理。目前,全县共选聘生态护林员650人,培育特色产业实用人才340名。(李艳龙)(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