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政协网上书院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全体政协委员读原文、悟原理。同时,把委员学习与关注民生结合起来,开展深入研讨。8月4日的“委员夜话”栏目,聚焦“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开展学习研讨,政协委员踊跃参与、讨论热烈,持续3小时,共发言314条。
省政协委员马建敏、陈晓波、陆光英、王章来、程晓醒、陈则权等反映,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安徽省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重大项目,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和办学质量持续提升,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我省义务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距离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任重道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小学处于教育体系的末端,位置偏、规模小、条件差、经费少,与城镇学校相比,教学硬件设施还比较差。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距离省级办学标准的8.5平方米,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学校教学及教辅用房缺口较大;部分学校运动场地、围墙、大门、校园绿化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寄宿制学校还存在厕所、洗浴设施、锅炉等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二是师资力量配备存在短板。县级以下学校部分专业课教师紧缺,乡镇学校教师专业不对口问题较为突出。初中学校数理化教师普遍偏少,生物、地理教师尤其短缺,有的学校连实验课都开不了,甚至有的学校安排音体美教师去教语数外。另外,农村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的情况。
三是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困境。县级以下学校教师“易流失”和“引进难”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学校教师居住条件差、待遇不高,扎根农村的积极性不高,师资队伍不稳定,尤其是特岗教师流失率较高。因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等原因,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有机会就流入大中城市学校或培训机构,使得一些乡镇中学基础课都开不起来。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偏远地区教书,一些乡村教师年龄偏大,教师队伍出现年龄断层现象也比较突出。另外,农村学生连年缩水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出现百人以下、十人以下的“麻雀学校”“空壳学校”。师资和生源的单向流动,使得农村教育质量下滑,给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也增加了困难,客观上形成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
委员们建议:
一、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省财政部门调整“以县为主”的财政管理政策,建立中央、省、市、县(区)四级经费联动机制,探索合理的经费投入比例,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县(市)区倾斜,实现区域间教育经费均衡。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化建设评估办法,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发挥社会力量推动教育均等化,让社会力量更多参与到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填洼地就高峰”,通过各种帮扶、支援、志愿举措,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
二、关于师资力量配备问题。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教师队伍的配置统筹力度,省编制部门给予学校一定的核编空间,尤其是缺编较严重的城镇学校,以便于稳定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在线课堂等方式补齐相关学科教育内容空缺,推进优质教学内容互联互通。依托省内师范院校,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师德素质。
三、关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鼓励城市教师去农村支教,在教职工编制、工资、福利保障以及职称评定、选拔晋升等方面对深入基层任教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走读任教的教师要给予适当补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有硬件方面的因素,又有软件方面的因素,就同一城镇而言,软件方面的因素更关键。一要配一个好校长,校长对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关键。建议以城镇为单元,开展“好校长培育选拔工程”,推进同一城镇校长的均衡化发展。二要培育良好校风,形成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的良好氛围,并把老师用心教作为培育良好校风的主抓手。
来源:安徽政协网上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