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含山县紧紧围绕“项目攻坚年”的部署,践行科创支撑战略,坚持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切实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全县项目大建设、经济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主题培育下“苦功夫”
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大”培育工程, 1—6月全县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26.4%。不断强化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指导企业开展技术凝练和项目攻关,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5.2亿元,同比增加28%,全县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支持企业凝练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组织17批次企业申报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等,威达环保“水泥窑烟气中低温SCR脱硝协同脱除VOCs关键技术”在省科技厅立项。深入实施人才“领航”行动。修订出台《含山县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版)》,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工作,确保成功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1家。
创新平台搭建求“新突破”
拓宽产学研成果转化渠道。县科创中心加入上海市技术转移协会,加快融入长三角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县经开区、绿科环保有限公司共建固废研究院,支持引导校企共建创新平台。加强与上海理工大学、中国制冷空调协会、合肥通用机械检测研究院对接交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提升产学研合作实效。通过组织开展“科创群英汇”“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和服务力度,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邀请高校院所专家教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今年以来已走访服务企业60家,征集技术需求12项。加大政策资金兑现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动力,兑现县级科技创新奖励资金近300万元。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进程。充分发挥亿脉通科技孵化器等平台作用,着力在培育小微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上扩大效果,确保全年新增入孵企业20家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鼓励威达环保与中科院过程研究所共建烟气治理重点实验室、伟创科技与苏州大学共建聚合材料实验室;确保新增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以上、力争创建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推进皖中科技城项目建设,努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区域协同创新见“真实效”
优化创新环境。发挥《含山县产学研合作奖励补助办法》作用,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强强联合,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进行成果转移转化。出台《含山县科技创新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吸引更多高校、院所来含发布科技成果、服务技术需求。
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劵”通用通兑率先在马鞍山市试点为契机,引导企业积极主动与长三角地区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合作,实行企业异地购买科技服务。
引进研发创新模式。以含山县与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巢含产业合作园共建为依托,利用对方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优势,实行资源交换互补,鼓励县内企业在上海、合肥等地设立离岸科创中心,推进“研发在外、生产在含”。大力发展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多渠道培养技术转移职业经理人,提高县域承接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
农业科技支撑补“弱短板”
强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选派15名科技特派员结对村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计划2021年新增20名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行政村,强化农业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争取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召开县级乡村振兴科技项目评选会,评选出含山县首个乡村振兴科技项目—湖羊种质提升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为企业项目转化落地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养殖技术推广。
积极建立服务平台。成功创立含山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支持含山县嗨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嗨森植保云、嗨森农服APP、嗨森打药小程序等云数据平台,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建立“院校专家定期培训、技术人员定期走访、经营大户就地带动、镇村人员联系服务”的保障体系,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技术保障。加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等合作,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含山大米”进行技术创新,培育改良品种,叫响大米品牌。(张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