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切入点 一体化推进“一地六县”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淮时报 2021-08-30 11:23:03 责编:张勇 王悦 朱磊

一、“一地六县”一体化持续推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共谋共建共享“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和实践要求。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从2018年首次提出共建“一地六县”合作区战略构想到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2020年),再到纳入国家《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谋划“一地六县”带动“五个区块链”全面协同发展,作为长三角之心的“一地六县”产业集中合作区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成效显著。

体制机制率先创新,组团式发展。(1)建立苏皖合作示范区(苏皖组团:溧阳—郎溪—广德)。全国首个以县(市)为单位,以绿色生态为底色的跨省合作区。始于自下而上、地方自发的生态共保制度创新,在国家和苏皖两省、常州与宣城两市的支持下,苏皖合作区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和深化,为跨界地区的统筹发展和协调联动、生态经济和绿色发展新动能培育提供了样板示范。在国家层面——2018年11月《苏皖(溧郎广)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在省级层面——《关于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规划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皖长三角[2021]4号),出台了20条支持政策。在市级层面——《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宣政〔2021〕29号)《“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宣城区域2021年工作要点》。在县级层面——溧阳、郎溪、广德共同签订《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协议》;三地国有公司——溧阳市平陵公司、郎溪县国投公司、广德市国投公司共同签订了《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产业发展合作协议》(2020/4决策层)。(2)多组团联动。建立宜长产业合作示范区(苏浙组团)。宜兴、长兴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已经完成初稿。两地均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沪皖组团(白茅岭农场—郎溪),宣城市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光明集团签订了沪皖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共建合作协议,郎溪与白茅岭农场有限公司签订沪皖绿色农产品共建共享合作基地等战略合作协议。浙皖组团(长兴—安吉—广德)、浙苏皖组团(长兴—宜兴—广德)等,“一地六县”以点带面、多点联动、组团互动的格局如火如荼。

综合规划设计日趋清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后,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分别把“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纳入本省的“实施方案”。2020年6月,在浙江湖州召开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无锡市和常州市、安徽省宣城市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一地六县”省际毗邻地区加强创新驱动转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域旅游融合提升等多个方面合作,努力打造“两山”理念转化样板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一体化合作发展体制机制试验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

部门协调联动形式多样。在交通运输领域,宣城与常州、无锡、湖州四市交通运输局共同协商制定了《“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交通运输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溧阳、郎溪、广德三地人社部门协商签订了《苏皖合作示范区溧郎广三地人力资源合作协议》。

产业协作积极推进。溧阳社渚——郎溪梅渚、溧阳天目湖——郎溪凌笪——广德邱村、新杭两大跨界合作板块、合作园区积极推进。溧阳、郎溪合作共建的广利川年产159万吨绿色新材料项目,一期进展较为顺利。湖州市将“一地六县”合作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规划建设作为其两大重点战略平台之一。设立“G60”科创走廊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网通办”,长兴、安吉、广德、郎溪等县市建立环境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上快马加鞭。积极分享“溧阳1号公路”成功经验,广德建立了21公里“竹乡画廊旅游100”风景道;郎溪建设了18公里的“清新飞鲤·通湖绿道”。除了相互间合作推出的“红色初心”“康养舒心”“自驾随心”“乡村归心”等串联游玩线路外,2021年5月举行了长三角“一地六县”文旅联盟高端对话暨精品线路发布会。

二、产业协作融合发展难点

要素指标资源稀缺的约束。建设用地总量规模控制——已经成为制约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能耗指标管理约束——郎溪、广德等属于欠发达地区,原来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能耗基数相对较低;目前的能耗控制指标是以原来为基数的,严重影响了新建项目的落户。还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容量)控制约束。人才方面,位于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等多个长三角都市圈的外围层级,受到都市圈辐射带动效应梯次减弱,而“虹吸效应”相对突出。由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基础条件等差异,郎溪、广德显得更为突出。

办事协调涉及面广难度大。“一地六县”分属于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和常州、无锡、湖州、宣城、光明集团四市一企,产业协作发展构成中,需要统筹协调和信息沟通,用相应的机制化解决产业合作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助制定、推进“一地六县”统一的各类标准和行动规划,推动落实“三省一市”领导层会议上的决定。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会商与协调机制。

产业合作资金掣肘凸显。“一地六县”虽然处于长三角几大都市圈环绕,但基本都在一小时辐射边缘地带,接受都市圈的产业辐射带动随着距离增加而递减;同时,其也是区域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域。产业发展与合作资金有限,需要省级层面加大对合作区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并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和给予地方政府债券等方面的财政支持。

三、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构筑产业链,建立创新链,形成区域整体创新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是,找到“一地六县”的利益共同点。立足各自的比较优势,注重专业化分工、有效协作,在产业链互补和嵌入上谋划项目,引导产业集聚,吸引更多创新、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推进产业转型,逐渐向着中高端发展,合力培育长三角新的“多点集聚迸发式”增长极,是“一地六县”的利益契合点。

在发展定位上,相互链接。

在产业发展上,竞合链赢。

合力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1)推深做实文旅联盟。(2)打造长三角尤其是上海等的康养基地。

共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1)大力培育新兴农业经营主体。(2)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生态农产品。(3)打造“一地六县”绿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充分借鉴福建南平市武夷山——“武夷山水”公用品牌、浙江丽水市的区域(九个县市区)公用品牌——“丽水山耕”等发展“品牌农业”的经验,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农民增收致富。政府、协会、部门、市农投公司、农业主体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形成合力。

构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1)创新体制机制。借鉴长三角(青吴嘉)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验,在“一地六县”的统计指标、税收分成、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分享、信息互联互通、政策配套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建立起共谋、共建、共享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机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各级协作服务部门在注重宏观、中观规划、政策的同时,需要延伸到具有代表性的微观领域,以解决一体化进程中疑难问题,疏通堵点,破除难点。(2)破解发展资金困难。“一地六县”的发展定位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需要努力争取中央财政和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增加一般债券、专项债券额度。同时,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或常州、无锡、湖州、宣城和光明集团及“一地六县”财政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出资设立合作区绿色发展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基金的杠杆效应、引导效应,推进集中区产业绿色化集群发展。与全球环境基金(GEF,世行1990年创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等绿色发展基金合作,建立相应的区域绿色发展子基金。研究并用好绿色金融政策,争取绿色信贷(担保、信托)数量,发行绿色债券(政府、企业)、力争生态环保和绿色企业IPO,最大限度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促成产业高质量发展。(曾凡银)


来源:江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