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淮河流域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打造淮河文化品牌的建议
来源:省政协办公厅信息处 2021-09-04 14:28:23 责编:奚正喜 王悦 桑士宣

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学院院长吴春梅反映

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老庄文化、楚汉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文化名人众多,文化遗存丰富,众多历史遗迹分布于流域各地。

当 前 问 题

截止2018年,皖北六市(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个,占全省总数的18.46%;皖北六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22个,占全省的比重达30.56%。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从目前情况看,对皖北历史文化资源还缺少系统梳理,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面调查、梳理淮河流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是传承和繁荣淮河文化,打造淮河文化品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扩大淮河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具 体 建 议

一、摸清文化资源底数,建立淮河文化遗产数据库,这是加强淮河文化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如各类遗址、石刻、建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淮河文化资源名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淮河文化资源名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

微信图片_20210902094212

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遗址建立文化遗产传习所,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增强发展软实力。深入挖掘文化遗址的丰富内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丰富乡风文明建设内涵。如将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与文化遗址有机结合,这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文化乐园的乡土气息,增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的亲近感。

图片

三、加大对淮河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我省各地有一批研究淮河文化的优秀人才,并在《淮南子》研究、老庄研究、三曹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年龄结构看,年轻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加大安徽特别是皖北地区高校专业调整力度,设置相关学科专业并加大支持力度,改变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变人才培养与实际发展脱节问题。各地结合市情,可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高级技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加大对各类文化人才的支持力度。

图片

​四、加强淮河文化研究规划,整合研究力量,打造淮河文化品牌。淮河跨域我国南北,面积27余万平方公里,流域的南北、东西差异较大。流域各地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建议加强规划引领,科学制定“十四五”时期淮河文化研究和发展规划,丰富各类文化内涵,传承和繁荣淮河文化,打造淮河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挥淮河文化的影响力,进而推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打造淮河流域特色文化产业高地,推进淮河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